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2.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3.
莫楠 《科教文汇》2009,(25):221-222
《论语》中的“器”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深刻含义,包含有代表技能技巧和作为“札”的代表的两种意义,后面蕴涵着强调个体性和强调“札”的价值的重要思想。将这两种“器”相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个体性和“礼”的关系及孔子对于个体性的看法:既重视个体发展,同时又应当用“礼”来规范个体性。  相似文献   

4.
仁”和“礼”共同组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主干。孔子将“尊五美”视作推行德治的基石,把“屏四恶”作为推行“德治”的具体要求“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德治的目的,二者互为表里,倚为皮毛。  相似文献   

5.
田湘红 《科教文汇》2012,(28):200-201
“正名”是孔子阐发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阐述了其涵义.即“正名”是为社会成员立规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转。为实现“正名”,孔子提出了两种路径:一为根本性的路径,即礼;一为辅助性的路径,即政、刑。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审美教育思想,对于反思当今学校的审美教育的缺失,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用美的形象感染人的性情,探索和总结审美教育规律,赋予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对提高现代教育中的教学质量、根除教育弊病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孔子创立"仁学",其"礼"、"乐"思想也是贯穿在仁学体系之中,与"仁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创立"仁学"以及"仁"与"礼"、"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龚云云 《科教文汇》2008,(6):187-187
通过对“礼”的理解,阐述“礼”对明代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重要影响。从明式家具的结构形态入手.具体分析“礼”对明式家具的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胜飞 《科教文汇》2009,(31):73-73
礼源于古代文化,也是一种礼仪文化。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文化一直备受重视,在当前发展的中国“礼”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礼”在现在的教育中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礼”能加强小学生自身修养,对素质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试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礼”的本义;结合历代用“礼”的实例分析、梳理“礼”的词义引申演变过程;并适当解释“礼”词义派生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相似文献   

12.
荀子承接孔孟儒学,进一步阐发着自己关于"礼学"的认识,提出礼、法并行的思想。《荀子·修身》篇指出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正礼"的作用。《君道》篇中说道,一国之君,治国也要治之以礼,方能国泰民安。本文希望通过对荀子"君道"与"师道"的阐述,发现其中共通的礼学思想,进一步理解荀子所说的"礼"。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丰 《科教文汇》2010,(8):62-62,85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相似文献   

14.
段红 《情报探索》2008,(12):16-17
文章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必须推行“仁政”,广施“仁爱”,“仁”与“礼”互补为和谐图书馆之保障。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政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刘开会孔子政治理论的显著特色是“为政以德”,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仁政。孔子把“为政以德”和“为政以刑”作了比较,指出“为政以德”远胜于“为政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  相似文献   

16.
姜天堃 《科教文汇》2009,(4):110-110
“和”与“仁”一样是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以身作则”等都体现了“和”这一思想。素质教育在现代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和谐课堂”从现代教育方法上更好地诠释了孔子的“和”思想与其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与做人     
《论语》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学说;贯穿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社会安宁的基础是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理想是仁道的推行:治国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出发点、目标、手段都在教人做人.  相似文献   

18.
俗与礼在互动中产生发展,在内容上两者互相渗透,俗是基础,礼是对俗的整合、提高、使之系统化。两者在功能上也互渗互补,俗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礼更侧重于治国平天下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生日刍议     
生日,是我国汉族和兄弟民族的人生四大礼俗之一,亦称诞辰礼。诞辰,被世人视为人生最神圣最值得庆贺的时刻。当一个通体殷红的团物红光闪烁,从“人门”脱胎而去,“哇”地一声啼哭, 一个新生命便宣告诞生。从此,其便获得了“生日”,也获得了庆贺  相似文献   

20.
“礼”源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它随着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