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主要表现在:学校模糊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混淆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道德素质的批评和指责越来越多,教师的道德和职业声望不断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教师道德内涵的探讨,对目前教师遭遇到的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试图找出教师之所以陷入道德“两难”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们将教师道德视为达成教育的道德目标的关键性因素,无批判地认为教师应该有道德家一样的高尚道德,由此,在教师的道德建设上也遵循“取法乎上”的策略。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夸大了教师道德的教育作用,误解了“教师道德”与“教育道德”的关系,不正确地将对教师高标准的个人道德要求误置为普遍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而,使教师道德研究与道德建设误入歧途,也使广大教师长期陷于道德的重负之中。  相似文献   

4.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和“疑难杂症”是越来越多了。这个社会光怪陆离,价值观各异,传统道德面临挑战,有问题的父母很多,问题孩子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仔细地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随意任性地处置,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严重。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以“蛮力”来教育孩子,结果势成水火,两败俱伤。那么,为什么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规律,探究一下教育的“可能性”呢?  相似文献   

5.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基于对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带来的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徐金才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从教育伦理层面,提出了“合道德教育”的命题。他认为。建立在“合目的”、“合规律”基础上的“合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6.
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契约--诚信”教育与“平等--民主”教育、“尊重个人--社会合作”教育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新道德教育的基础。实施“诚信”教育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 孩子行为过程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7.
张载是北宋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注重教育的“教养”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立人之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力行”、“立志”、‘‘能勉”:倡导良好师德风范。对于他的教师道德思想,应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颇有声誉的教育家,被称赞为“教师的教师”,在他毕生从教生涯中,创立了大量丰富而颇有新意的教育理论。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教育历程中的最为重要的是他独特的、不朽的人格品质,促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并且把热爱孩子作为教师最高的道德情感修养。在今天我们倡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时,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品质依旧魅力不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试析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主要表现在:学校模糊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混淆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  相似文献   

10.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1.
郭长征 《文教资料》2011,(2):131-133
教育道德和教育法是规范学校教育各种行为的基本规范,从道德和法的起源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道德体现了教育活动各种行为的自觉性,而教育法律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全面发挥教育法与教育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述了道德与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法与教育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教师的人格示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教师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笔者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对道德要求很高的职业,在师德建设中,要重视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 ,孩子的道德成长受学校影响占 2 0 % ,受家庭、社会影响占 70~ 80 %。家长、老师的愿望是一样的 ,但由于家庭教育受家长水平、素质修养的限制 ,致使某些家庭的教育不能与学校保持一致 ,结果两天的家庭生活将五天学校教育否定 ,导致了“5 2 =0”。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表现最严重 ,中学也仍然存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讲到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时 ,曾把儿童比做大理石 ,把教师和家长比做雕塑家。他说 ,把这块大理石雕塑成一座雕像的有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 ,学校和…  相似文献   

14.
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要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和提升。然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的影响外,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制度性规约也会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民主权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和侵害,导致了教师专业道德实现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5.
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教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品质。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因此教师的道德人格也应是良好的、高尚的。教师高尚道德人格有着极强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任何其他教育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一、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强烈暗示性和持久性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着极强的暗示性。鲁迅在回忆性的文章《藤野先生》中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  相似文献   

16.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吴神达 《教育探索》2005,2(8):84-86
学校规则的德育功能是学校规则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则因其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和德育方法而成为学生道德实践的“路径依赖”。学校规则具有七方面的德育功能,同时它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彭钢 《江苏教育》2014,(1):33-36
幸福教育已成为良好教育的代名词遥作为“奇迹”出现的学生、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作为文化的、知识的、道德的共同体的学校是幸福教育的源泉遥幸福学校和幸福教育,就是要让追求真理的幸福流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和肌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