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所知最早韵图为行于宋代之《韵镜》。《韵镜》已经相当成熟,其前唐代究竟有无韵图,至今仍有不同意见;韵图模式如何,尚没有具体论及。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本身的内容反映,它是基于一种韵图而述的,这种韵图与《韵镜》在基本结构上很相同,推知《韵镜》是由它发展来的。释守温是唐末人,其韵学残卷可据以考知唐代韵图及有关门法的大体内容,弥补对这方面了解的不足。唐代等韵图的结构是:三十字母以唇、舌、牙、齿、喉五音为序,各部位基本以清、次清、浊、清浊为序;每栏分四等,区别洪细;四声相承。唐代亦有门法,如音和、类隔、凭切等,为宋代门法滥觞。唐代韵图和门法反映唐代等韵学的水平,包括对音类、音值审辨的精细程度。其中,“重轻”是分辨等第的,与韵母、声母的洪细都有关系。此卷还反映晚唐西北方音,其中有确凿材料反映晚唐轻唇已在轻唇十韵中分化完毕,正齿音二三等相混,正齿音浊塞擦音床与浊擦音禅相混,洪转为细与浊塞擦转为浊擦有关;觉、药合流,职德与陌麦昔锡相近。  相似文献   

2.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3.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文章通过分析三种主要韵图对《广韵》重纽字的处理来研究宋元时代重纽现象的变化。并进一步证实:重纽的语音对立到宋元时期进一步消失;重纽的三等、四等韵的区别,原因在于来源不同,因此这两类字到了后代也走向不同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4.
《广韵》二百六韵韵类的划分,自陈兰甫发明系联反切下字的科学方法之后,近现代音韵学家多作过进一步考究,方法和结论自然是“后出转精”的。但各家分类有所出入,意见一直有所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重纽问题,凡正视重纽的,就与陈氏相近,韵类划分就比较多;无视重纽的,则与陈氏相异,韵类划分就较少。重纽实在是一个关系科学认识《广韵》音系的重要问题,不能置之度外。下面结合前辈语言学家的研究,对此问题谈点想法。一、《广韵》重纽的实质重纽问题自提出以后,在研究方法上就受了韵图的影响和限制,因而凡韵图中将支胀祭真育谆仙侵…  相似文献   

5.
重纽问题是音韵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所谓重纽,是指在同一个韵中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中古韵图分别列在三、四等的一种语音现象。《史记正义》中的重纽出现在支、脂、仙、宵、盐、等几个韵系中,这在同时期的语音材料中已算得上是分布广泛的了。因此,《史记正义》为我们研究重纽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语音现象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张守节氏长于地理,精通音韵,积三十余年时间撰成《史记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三十卷,自宋人以“三家注”合刻行世后,多所散佚,已远非原书面貌,诚为可惜。本文音切从商务百纳本《史记》(1958)和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两书中辑得。  相似文献   

6.
从开合口的层面分析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以唇音的角度,逐字探讨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口变化,发现在韵部合并及声母的影响下,《韵镜》一系韵图唇音字中的非组三等凡韵合口字发展到《韵法直图》一系韵图时全部变成了开口字。  相似文献   

7.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官话的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语音史、音韵学史价值,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演变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五方元音》一书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价值,本文系首次对原本《五方元音》的音节数和所收字数做了详尽的统计与初步探讨。以韵图为纲,对照韵书,逐一统计韵书各小韵的收字情况,并进行勘定,在韵图的各小韵首字下标出该小韵的下收音节的数目,整理出一个精细、严密的韵图版本,供音韵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贵定县谷撒寨苗语今有A、B、C3个声调,古*D调舒化后-k尾韵音节归入今C调,-p、-t尾韵音节归入今A调。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弱化为浊擦音后,声母清浊的区别特征仍然存在,并增加了爆发—非爆发的发音方法区别特征,使得古苗语调类在谷撒苗语中直接保存下来并有新发展。谷撒苗语的声调特点说明汉语方言在声母保持清浊相区别的前提下有调类存古的可能性。调类存古的条件之一是在声母清浊相区别的基础上增加爆发—非爆发区别特征,来替换可能出现的音高区别特征;没有增加新区别特征的存古型调类会逐渐分化。  相似文献   

10.
等韵图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韵镜》和《七音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部韵图。本文将对这两部韵书的异同做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汉译《法华经》三种不同时期的陀罗尼译音材料进行梵汉对勘,得出了三个时期大致的韵母系统,并得出了中古汉语语音的特点:1.重纽三四等韵有别,重纽三等韵对译顶音,可能有特殊的读音;2.二等韵和三等韵在对译上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特殊的读音;3.《广韵》的一些韵,有合流的倾向;4.三等韵虽对译没有介音的梵音,但不表示其丢失i介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等韵图中相关概念的起源、《悉昙章》传本的流变两个方面的讨论,指出等韵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等及等韵图的形成都是直接或间接受了《悉昙章》的影响而产生的,等韵图的初步形成约在晚唐至北宋时期。  相似文献   

13.
假二等和假四等是观察韵图时必须知道的概念.韵图是我国古代的音节表,是审定古汉语音读的重要工具.掌握了它就可以按反切确定各个汉字在古汉语中的实际音值了.所以辨识假二等和假四等不仅是等韵学范畴的问题,而且是建立科学的汉语音韵学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假二等和假四等呢?这是音韵学上专对某些齿音的二、四等字提出的概念.为了说得清楚,还得先从韵图的实例谈起.请看《韵镜》的第八图:  相似文献   

14.
北宋邵雍(1011—1077A.D.)的《皇极经世天声地音图》(以下简称邵图)是研究宋代汉语音韵的一项重要资料,对此已有不少学者从各方面作了研究。本文拟在前辈学者讨论的基础上,对该书中的浊塞音二分和次浊声母上声归清类现象特别是后者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邵雍原书甚为繁琐复杂,但周祖谟、陆志韦和李荣三位先生都对邵图做了深入浅出的说  相似文献   

15.
泾河与渭河,同是两条古老的河。《尚书·禹贡》载:“泾属渭汭”,《山海经》则有泾水“东流注于渭”和“东南流注于渭”的实录。然而二水闻名于世,更得力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的传播。乃至渐次派生出“清渭浊泾”、“泾渭混流”、“泾渭殊流”、“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浊泾清”等历中概念来。 泾渭二水究竟孰清孰浊?注疏经传者,除《毛诗》解“泾以清浊”为“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外,几乎都认为泾浊渭清。唐初,两位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和孔颖达,解“泾以渭浊”时,陆说:“泾,浊水也;渭,清水也。”孔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稍  相似文献   

16.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齿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唇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四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永乐大典韵总》每纽"O"之前的韵字与现存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相比,二者的关系为大同小异。大同指韵数、纽数相同,小异为韵字、字形、顺序、反切用字和韵字归纽等方面稍有不同。不同可能是源于不同的版本而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语音在汉语语音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研究宋代语音大多以韵书、韵图为材料,宋人的音释同样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发掘出许多反映宋人实际语音的字音资料。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等著作中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至明代的汉语史料中数音韵学史料最丰富也最有影响。草创于魏晋时期的汉语音韵学自南北朝起开始走向繁荣——这固然符合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跟南北朝为文讲究音律美、唐诗宋词元明戏曲讲究平仄、谐韵有关。繁荣的标志是产生了《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大量的韵书,出现了《韵镜》、《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等韵学专著以及《韵补》、《毛诗古音考》等早期研究古韵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