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2,(3):40-42
<正>本丛书共分《王安石品节录》《王安石与宋代文学研究》《王安石与故里临川》《王安国与王安礼》四册,分别对王安石高尚的品格节操,其文学放之于宋代语言、文学、文化、历史语境中的审视与思考,其与故里关系的情况及后裔的情况,其兄弟王安国、王安礼的生平事迹、成就以及子裔情况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宋代婚姻法制延续汉唐以来的"礼、法合一",并由此制定出《宋刑统·户婚律》,成为宋代最权威的婚姻法律法典,这部《户婚律》,展现出宋代封建礼教对刑罚的影响,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成为宋代婚姻制度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宋史·礼志》虽是现存古籍中记载宋代礼制最为系统和影响最大的专篇,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讹误,这自然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与史料价值。据《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玉海》《文献通考》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发现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宋史.礼志》仅职官记述讹误就多达11处,本文逐一予以考证。  相似文献   

4.
贾宾 《兰台世界》2013,(26):156-157
宋代婚姻制度主要通过《宋刑统》以及众多令、格、式、敕等进行规制,其在《唐律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修正,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结合,强化了父权和夫权的控制地位,并通过较多的法律禁令,体现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钱交教授,是著名礼学专家,曾著《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均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颇得学术界赞誉。为便于学者了解礼制发展的全貌,钱先生以近九秩高龄而撰《三礼通论》。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Ic月出版,49.5万字,定价4O兀。该书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织编辑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之一。全书共四编,《礼书编》介绍《仪礼》及《礼古经》、《周礼》著作时代、大小戴《礼记》及《古文记》、礼书学者及重要著作等;《名物篇》包括衣服、饮食、宫室、车马、武备、旗帜、王瑞、乐舞、丧葬等内…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挥尼山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促进少儿射艺的蓬勃发展,为练习射艺的少年儿童及培训老师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首届“尼山书院杯”少儿射艺比赛交流活动。 射艺又被称作立德正己之礼,主要以射礼作为其主要形式,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在“五礼”中属于“嘉礼”。射艺在西周时期已经被纳入六艺的范畴,是贵族社会的必修课,承载着当时社会等级身份、伦理道德等诸多内容,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射艺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梦华录》以宋代《东京梦华录》和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文本基础进行融合创作,对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核进行了数字化、影像化的表达。剧中男主角顾千帆两次受到朝廷封赠,反映出古代中国封赠礼制对品官和百姓的深刻影响。现结合剧中顾千帆被赏赐“绯衣鱼袋”并为母亲“追封诰命”等故事情节探讨数字时代电视剧对中国礼文化中封赠礼制的影像表达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9.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10.
《逸礼》为西汉所发现之古文礼经,后亡逸,其篇目成为历代礼家所探讨之重要课题。利用《汉书·艺文志》经传分明与古文经学等体例得出:《天子巡狩礼》《朝贡礼》《鲁郊礼》《禘于太庙礼》为《逸礼》篇目;《明堂阴阳》《军礼》非《逸礼》篇目;《五帝德》《帝系姓》《聘礼志》为《逸记》篇目;《学礼》《弟子职》《弟子籍》《孔子三朝记》阙疑。  相似文献   

11.
金文研究兴起于宋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重建礼制的需要、宽松的文化政策、疑古创新思潮的盛行,为金文研究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青铜器的大量出土,是金文研究得以展开的先决条件.《说文》的校正、刊布与流传、古文字的整理与辑录、《三礼图》的编修及法帖研究的兴盛,为金文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学术积累.雕版印刷术和拓墨技术的广泛使用,为铭文摹本的流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后世流传之《仪礼》经注本,以宋代严州本为最佳,其次则为明嘉靖时之徐本,而二者之间存在版本传承关系.严州本自乾隆末年重现于世,备受学者推重,对《仪礼》研究影响颇大.阮元撰《仪礼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以及阮刻《仪礼注疏》,皆与之有密切关系.而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曹元弼撰《礼经校释》,亦多引据重刊严州本,从而使《仪礼》经注文字之校勘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元敖继公受宋代疑经思潮影响,志在取郑玄礼学而代之,所著《仪礼集说》存在改疑经文、隐窃注疏、自逞私臆三大问题,这使得《仪礼》经注的完整体系变得支离破碎。虽清代学者中已有人对其进行批驳,但终未能扭转敖书混淆视听的局面。时至今日,随着礼学研究的复兴,对敖继公《集说》弊病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条辨显得越发迫切和重要。如果不能深切认识到敖书的确不可从,则其说仍会给当今学术研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对敖继公《集说》的确定性评判,在《仪礼》研究正本清源的层面有着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5.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16.
刘树友 《兰台世界》2012,(21):46-47
宋人洪迈编纂的《夷坚志》是中国文言小说集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宋代文言小说与志怪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立足洪迈《夷坚志》的记载,重点探析了宋代农村上层居民的具体构成、经济活动及操行作为。  相似文献   

17.
宋代及以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类书,但是,对宋代出现的四六类专门性类书,学界几乎无人涉及。宋代出现的较为集中的四六类类书主要有《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翰苑新书》、《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等几种。文章从诸种四六类书的基本文献问题入手,归纳总结出宋代四六类类书的兴盛原因,并对此类类书的性质、特点做出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史料之爬梳纠谬,剖析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冬至祭圜丘礼毕后的章献太后贺礼,由缺乏礼典先例,到通过借用太祖朝的吉礼籍田劳酒仪,逐步实现与嘉礼范畴中元日大朝会皇太后贺礼规格相当的曲折过程,揭示了北宋五礼分类之间的横向微妙联系。另外,相较于北宋此前所行之皇太后贺礼,仁宗天圣五年的元日、冬至章献太后贺礼,实际借用的是大朝会仪中皇帝于大明殿受群臣上寿行酒的环节,且皇帝的位置与角色已经由皇太后取代,体现了仁宗时期对临朝听政的章献刘太后政治地位的尊崇。  相似文献   

20.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