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和他的诗赋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周振甫著作别集"一共有七种,其中《陶渊明和他的诗赋》一种为首次正式出版。此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期,分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评价与时代关系以及作品自身的特色三大部分。同时又在其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陶渊明归耕后的生活,具体描述他在上京的生活、在南村的交游以及他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二是突出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所抱的态度和他在晋宋易代之际所发的感慨。这两  相似文献   

2.
晋宋之际,跟随刘裕北伐南燕与后秦的文人撰写了一类特殊的文献———征伐随行记,这些行记的出现主要与刘裕"造宋"的政治目的密切相关。这类行记所记主要内容为文化遗迹,背后反映的是随行文人的心理触动以及恢复"统续"的迫切愿望;在北伐中刘裕修缮陵庙,跟随他的士族和文人得以"复礼"山陵,他们体验强烈,故征伐随行记中又以陵庙记录为重点。这些看似客观的记录是刘裕俘获士族重要的文化手段。  相似文献   

3.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4.
出自布衣之家的宋武帝刘裕,早年以孝谨闻名华夏,这一理念使得刘裕对后来的僚属忠孝与否非常看重,同时忠孝也是刘裕驭人策略的关键措施,宋武帝刘裕的忠孝观念对其建立宋朝过程和建宋后刘宋王朝的人事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芳芳 《大观周刊》2012,(37):338-338
笔者日前在为学生教授陶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作总结时,告诉学生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的诗文成为了诗意的中国文人心灵的慰藉。就在下课之际.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安帝纪》义熙十三年云:“秋七月,刘裕克长安,执姚泓,收其彝器,归诸京师。”而同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在列举了大量天文现象之后却写道:“义熙十二年七月,刘裕伐姚泓。十三年八月,擒姚泓,司、兖、秦、雍悉平。”对于刘裕灭后秦这一件历史大事的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的乱世中,陶渊明深感社会通行价值标准的虚伪性。针对现实。又返观自身,他发现并坚持了个人的独立存在价值,并在饮酒中体会和享受着这份价值。因此,饮酒是陶渊明隐居生活中的亮光,加强了他对自我的独立存在价值的肯定,也是他反抗虚伪的现实社会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元365年,在江西庐山山麓下,诞生了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这个男婴的第一声啼哭与其他孩子并无两样,然而,又有谁能料到,正是这个平常的男孩,日后为生他养他的这方水土带来了一些不平常的东西。他平淡的一生竟然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典范,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你要了解中国文人,绕不开他;你要了解中国文化,离不开他。诗人的英名光照千古,但诗人的生平却全无荣耀可言。陶渊明虽然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因军功官至大司马,权重一时,但由于出身微寒,仍为门阀士族不齿,讥为“小人”、“溪狗”。陶渊明的祖父和…  相似文献   

9.
清太医院有两位杰出的御医——赵士英、刘裕铎,都是回族,北京牛街人,医术高明,一任院使,另一为院判,均有著作传世。 赵士英,世医,约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约卒于乾隆二年(1737),享年约60岁。康熙年间已在太医院供职。雍正元年湖广总督杨宗仁患病,雍正帝派他去诊治,并在杨的奏折上批“赵士英是朕深知的好大夫”。赵去湖广不仅仅看病,还带去了密旨。八年被任命为院使后,即以顺天府全体回民的名义上折谢恩,署名为“回民太医院院使兼光禄寺卿臣赵士英。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何故,不到半年即被撤职。著有《冈志》一书存世,是一部记载北京回族聚居的牛街地区情况的志书,所叙时间为康熙末至雍正初。是书对研究北京回族史参考价值颇高,且作为专门记载一个民族聚居地区的街道志,在清代方志中也是仅见的。嘉庆年间,即有手抄本传世。 刘裕铎,在《冈志》中即有记载:“刘裕铎,字铺仁,裕锡从弟,精医学,充太医院吏目,后补知州。”志中仅有早年活动记载,其后在清代档案中却有不少。乾隆五年《上谕档》中就记载为乾隆看病。是年“三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今年二月,朕躬偶尔感冒,陈止敬、吴谦、刘裕铎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今朕躬全[痊]愈,且奏效甚速。陈止敬、吴谦、刘裕铎著授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学者一海知义所著《陶渊明》的主要观点、写作视角等的剖析,拓宽我们对陶渊明研究的视野,从而为研究陶渊明寻找更为丰富的视角与方法。一海知义是日本研究汉学的学者,之所以特别写他对陶渊明的研究,是想要了解一下海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视角。尤其是作为一个格外重视师承流派、积淀深厚、做派繁复的日本学者,相对于中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应当会提出与我们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和写作方法的异色对于  相似文献   

11.
符旭 《大观周刊》2012,(21):21-21
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林琼华 《大观周刊》2011,(35):28-28
中国文坛,人才辈出。陶渊明出身在东晋,其诗文、诗品、人品都趋于完美富有魅力,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遗世独立的大诗人,博采众长,自铸新词,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诗派,其平淡自然的诗歌特点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创作的田园诗作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高峰。特别是他的《归园田居》,更以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辉映全篇,但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之名作,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逐渐由儒家思想主导向道家思想主导的转变;还能看到陶渊明由于自身、社会背景、儒道本身的可融性的原因,最终将儒道两种思想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易范 《大观周刊》2012,(23):53-53
隐者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后世,然而有些描写他家庭生活的诗文,展现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兄长难得的情义。本文通过他与母亲、妻子、孩子、弟妹之间的情义,展现他的重情,同时简单分析他重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郑尧矾 《大观周刊》2011,(44):166-166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文人,他诗歌中的隐逸思想成为后世文人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源自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与逃避,源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哲学,一直为后人所歌颂。陶渊明生于落魄的官宦家庭,身处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朽、战争不断的东晋,“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和当时崇尚道教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共同推动了其隐逸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璀璨起点,《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萌芽了后世文学的各类文体及写作技法,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尊崇取法的典范,东晋文人陶渊明就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小侠 《兰台世界》2014,(10):54-55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璀璨起点,《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萌芽了后世文学的各类文体及写作技法,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尊崇取法的典范,东晋文人陶渊明就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读书效果、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读过的书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已经读过的书的内容进行再次深入理解的过程。晋代诗人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陶渊明读书是最求甚解的,他读《山海经》和《史记》,都写了很有见地的笔记,只不过他写的是诗化的笔记,唐代文学家韩愈,写了很多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如有一篇《读<鹖冠子>》,不但精要地概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