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四年,陈涌在《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曾指出:“和研究与表现农民的时候一样,鲁迅是在寻求解答什么力量可以解除人民的苦难这个问题来研究和表现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问题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呐喊》《彷徨》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奇光异彩。〈一〉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的牺牲品和殉葬者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与《白光》中的陈士成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7.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的短篇小说巨匠,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杰出大师,他用生花的妙笔,在《聊斋志异》数百篇作品中,描绘了众多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至今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知识分子形象是《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群体,各类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须眉毕现,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9.
《阿拉比》和《草原日出》分别是詹姆斯·乔伊斯和多丽丝·莱辛早期创作的,讲述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这两部短篇小说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两部短篇小说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人类有文化以来,知识分子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在重大的发明创造中知识分子都起过关键性的作用。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历史有着独特的贡献,我国的识知分子也不例外。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书籍中,都少不了关于知识分子的记载。脍炙人口的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灿若群星的英雄形象中,就包括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卓越作用。作为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是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塑造具有典型意义各类知识分子的形象,《聊斋志异》所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12.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步递进、分层达标"教学模式强调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的基础上,教学要循序渐进,分层展开。文章结合物理教学实践,从预设分层目标、引入生活元素、分解学习流程、结合教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等方面阐述"分层递进、分层达标"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复述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以自己的思路和语言把所学的知识内容重复一遍。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 :模拟场景复述 ,借助专业性词汇复述 ,问题式复述 ,分析人物式复述 ,总结性复述和写作式复述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法律与领导个人的意志之间的对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但提出了主张法治,反对人活的思想;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了法治的内涵,及其与人治的严格区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是法制的实现形式,也系统地表明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为国家管理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以德治国"的论述,但在今天它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其指导下,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应该而且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本文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传统依据,以及在高校的统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考,以求高校管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写进我国宪法,这是建国以来法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切实维护宪法权威,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好法治本身的问题以及强化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初次分配不能解决的以及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公平问题,要通过再分配来解决。收入再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问题。针对收入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不断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