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最近,某院士提出“赝科学”这一概念,认为“赝科学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各种联想和推论。”我认为这种“赝科学”的提法不妥。“赝科学”这个慨念是从艺术品中的赝品类比而来的,这种类比是机械的、不正确的。赝品是有意制作的假艺术品,这又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党心民心,并且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遵循规律的发展。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诉求。深入研究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不管鲁先生究竟是在讽言“科学”还是在讽言“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 “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鲁迅语),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科研的起点,而问题的本质就是矛盾,在关于光的本质的波劝说和微粒说的争论过程,就深刻的说明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问题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事实与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9-1453
 凡在科学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知识面广泛、涉及研究范围开阔的“博学”者。这已成为科学史上一大事实。从钱学森的“博学”谈起,探讨科学大师的“博学”现象、“博学”动机,及 “博学”在科学探索中的创新作用,并对“博学”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文提出的科学的责任与道德 ,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与研讨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科学的内部标准与社会标准。从科学内部标准看 ,坚持实事求是、“三老四严”等 ,虽然有共识 ,但应该承认至少中国科学界做得很不够 ,无论在评价、评奖、立项还是在荣誉追求方面 ,不严谨、不严肃甚至“无伤大雅”的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对科学的社会标准则讨论的更少 ,作为第一生产力创造者的科技专家 ,应对社会有更大的责任 ,也应有更高的水准。我们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一是物质方面 ,二是精神层面 ,特别是后者 ,科学应该成为时代文化中最活跃、最具影响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科学生活》苏主任,您好!现如今很多病人来看病时,会问:“医生,我是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您可否帮我们读者答疑解惑一下,究竟这“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迷信     
科学和迷信是人类思想认识上两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科学代表的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思维,是主观逼近客观符合客观,是渐进的,是实事求是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近代科学的引进者、启蒙者之一的丁  相似文献   

10.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探索不容侵犯。这是一个常识。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以真理主人自居的所谓学者,却频频对民间科学探索者发难,说“民间科学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他们不是‘哥猜家’而是‘割菜家’”、“他们生存能力通常很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沙滩上盖楼”……这种将民间科学家妖魔化的霸道做法,确有文革栽赃诬陷之遗风。他们轻易地给“民科”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我不禁想问:研究“永动机”有什么错,我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11.
科学术语常识与情报学术语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健 《情报杂志》1997,16(6):45-46,49
简述了科学术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术语的排他性是其固有的根本属性等一般常识;分析了中国情报学术语理论背离科学术语基本属性而与一般术语常识相悖谬的事实,以说明“情报学”称谓的非科学性而应予厘正。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理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历来存在“关联论”和“中立论”两种观点。近代以来中立论大为盛行,科学与价值的联系被割裂,这根源在于理性的二元思维方式。要把人为割裂的科学和价值的联系在理性中重新统一起来,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方式,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中把握两者的关系。工具理性追求的是“真”;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善”;行为理性追求的是真和善的统一“美”。这就是理性把握科学和价值统一的最高境界,也为管理科技活动提供了新的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4,(1):24-27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任新民研究规划和领导型号研制工作所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他考虑问题的基点是客观和科学,时刻注意按科学规律办事,严格执行型号研制程序。他还经常告诫科技管理人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抓好预先研究,搞好技术贮备,那是会受到科学规律惩罚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范·弗拉森在批判科学实在论的论证方式的基础上,以“经验的适当性”为要点阐述了建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他认为,接受理论的条件,并不是因为理论是真的,而是因为理论拯救了现象。就科学而言,我们“拥有一种说明”和“理论作出了说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隐含了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并不意味着给出说明的理论一定像实在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真的,而只是给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科学说明是一个依赖于语境的概念。范·弗拉森的语境论的科学说明观强调了科学发展中建构因素和语境因素,是有启发的。但他对科学成功的说明和关于物理实体的本体论承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坚持一种“普遍科学”的科学观和哲学观 ,在科学与理性遭到怀疑与诋毁时 ,胡塞尔却保持着对科学与理性的热情奔放的信仰 ,他指出 ,正是对“普遍科学”这一理性信仰的怀疑导致了欧洲文化的危机。胡塞尔认为 ,近代以来的科学与哲学运动是追求普遍科学和客观知识的历史 ,而对自然的数学化起了主要作用。胡塞尔最早明确看到对科学基础进行分析、对科学方法进行评价的独立学科即将产生 ,他称之为“科学论”。他认为 ,科学真理不但在于明证性的原始事实 ,而且还须得到系统论证 ,而逻辑学则应当承担起“科学论”的任务。因此 ,与马赫、罗素等哲学家一样 ,胡塞尔也应当被视为科学哲学运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什么是“科学精神”的问题,我讲两三个和“科学精神”有关的故事,形象地讲讲“科学精神”的某些内容。故事一:“科技”的概念 物理学家吴大猷前几年说过一句话:中国创用“科技”这个概念是最大的不幸。它对基础科学、理论科学的发展很不利。我认为他这个讲话的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我是赞成的。只是觉得他说的“创用”两个字不怎么符合事实。1956年,  相似文献   

18.
科学美——科学中美的哲学和科学中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因斯坦曾说:“在那不再是个人企求和欲望主宰的地方.在那自由的人们惊奇的目光探索和注视的地方,人们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王国。如果通过逻辑语言来描绘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科学:如果用有意识的思维难以理解而通过直觉感受来表达我们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艺术。二者共同之处就是摒弃专断.超越自我的献身精神。”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者都曾思考、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科学美中享受科研的乐趣。一、科学美的概念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发现新现象揭露和认识新规律,积  相似文献   

19.
刘松林 《科教文汇》2007,(5S):111-11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往的实验教学是以“提出原理-验证原理-应用原理”的模式来组织教学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教学过程的感受和方法的获得。这与人的认识规律不相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式学习就是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方法,从而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使用新教材的几年中,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关于科学家的道德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哪些道德原则,作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科学家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些原则或规范有强纲领性的,也有弱纲领性的,但显然是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而且是泛化的。一个社会有其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是“犯罪”,一个共同体也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破坏了“行规”,这也是一种“犯罪’当然是针对于共同体而言。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可以起到保障体制运作,规范个体的业内行为,惩处违规现象,从而使得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