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审美场中,"境"生"韵","韵"养"境",形成了两大范畴系列的耦合并进:境由物境走向情境,上升到意境;韵由气韵生发出意韵,再升华出神韵;并对应地走向天境与天韵,共同形成了生态文明化的天生之美。  相似文献   

2.
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艺术批评标准,它所呈现出的审美精神贯穿于中国文艺美学始终。它的理论张力使其表现出多种审美形态,古雅和风雅即为其中两种。古雅意旨超远、古朴、厚重,具有高风远韵的审美风貌。风雅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一种雅正精神,一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日本的风雅理念则是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埋头于自然,顺从造化,追求物我一如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魏晋后期佛教初传的本土化产物,即"六家七宗"中的支遁即色宗。理解即色宗倡导的特定概念"即色"时,难免会涉及对"即色本无"与"即色游玄"的解读。以此视角来考察"即色"会发现,在"性空"理论的内部中支遁(道林)即色宗的"即色"概念往往表现出差异性。事实上,"即色本无"即是从作为客体存在的共同特征("色之为色"的共有属性)来辨究"本无"与"即色"的抽象关系;"即色游玄"则相比"本无"更加侧重其之于"即色"的形象关系,即本文所论述的审美特质。这种差异性虽然影响到了对"即色"本义的中性理解,但也正由于这种差异的比照,才使得我们不断将"即色"推向对其属性问题(共有与个体、抽象与形象)的探讨上,如此方能真正达成对即色宗特定的"即色"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科玄论战"距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其依然影响着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在"科玄论战"过程中,认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2月至1923年10月,科学派和玄学派的"两派之争";第二阶段是1923年11月至1924年12月,科学派、玄学派以及唯物史观学派的"三派之争"。学派之争的背后是话语之争,即话语权之争。因此,对"科玄论战"过程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了解各学派背后的微观意识形态,为探究新时代教育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在认识生活过程中学会各种各样的认知范畴,这些认知范畴都通过语言中相应的语法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法范畴中,"数"范畴是最基础的范畴之一,它是我们认知和掌握语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名词"数"范畴的对比分析,发现维吾尔语和汉语在单数和复数的形式和用法上,相同点少,不同点多。  相似文献   

10.
庭院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其空间布局暗合古代传统文化,重门紧锁对养在深闺的古代女性有着强烈的道德束缚与心理暗示。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关"庭院"的诗词意象往往用于儿女情思、闺怨思妇这类创作题材,女性往往被"庭院"幽困于男性作家的代言中。直至清代,随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一场"庭院"的突围之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坛盟主渔洋山人王士祯,以标举“神韵”,倡立“神韵说”,而在中国诗史和诗学史上赢得了颇有分量的一席地位。众所周知,渔洋于“神韵说”原无系统的论述,诸见皆以断语片言的形式散见于他的诗话、诗作、序跋、答问之中,这也就像他那个著名的“神龙”之喻,仅于”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很不容易窥见全貌,且多为经验之谈,很少直接的理论阐述。不过这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普遍性特点,非独渔洋如此.笔者将渔洋论诗诸见加以钩稽整理,大体归纳出“神韵说”的若干经纬,于是发现,渔洋的“神韵说”虽在形式表现上显得简散无序,其实在理论内涵上,则于创作、风格、意境等诗学诸论,都有充实的内容,且拥有相当完备的系统性,只是“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天际”,一时不好把握而已;同时又发现,渔洋有许多论见为当时和后世大多数论者所忽视或误解,以致“神韵说”蒙受了种种由此而生的訾议。这里仅将“神韵说”的创作论作一番探索性的论析,同时就若干偏见及误会予以适当的辩述。  相似文献   

12.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她们付出的"情"与劳动人民骆驼祥子被命运所"擒"有密切关联。虎妞由"悍女"与"痴女"联结产生,小福子则同时扮演了"悲剧者"和"逃亡者"的双重角色,本文逐次分析两位女性角色,最后对祥子、虎妞和小福子的三角结构关系进行审美分析,意在解读三者之间的互释性关联,增强读者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13.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最开始指的是当政者,发号施令者,后来逐渐被赋予道德内涵。"道"与"德"两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是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道"既是君子为人处事原则之中总结和抽象出的规律性范畴,又是君子立身立德的终极根据。而"德"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之中的道德纲目,又是君子自身的善心善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体现,其最终指向的是对"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第一章的"无"奥妙无穷。老子的一些名词和概念都有实在的指向,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陷入到神秘的迷雾中。一个概念或思想有了真实的所指后,它才会有意义和价值。追问的是永恒,指向的是无,说的是无中生有,有、无之玄同为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7.
南朝学术史中,刘宋元嘉年间设立儒、玄、史、文"四学"是带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比较"四学"中儒学馆与国子学的关系,分析"四学"所以能成立的原因、性质,及其借鉴国子学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拓展考究其他三馆格选生徒的方式和课授内容,并分析各馆课授内容与各自的学术传统的关联性,藉此澄清像"文学馆"之"文学"等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19.
意境论中所谈到的"意境"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核心范畴中,被称之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灵魂",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文论语言。本文就以意境论为视角探讨了当下意象表现主义油画的各种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含蓄》比较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表现,主张诗歌创作要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司空图诗歌艺术形象具有"不拘于一格"的特点,另外,其诗歌意象中具有"取"和"收"的辩证思想,作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万"和"一"的辩证关系。司空图将这两对辩证关系视为"诗家之极则"。直至现在,它们都具有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