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曾经听到一位文学编辑讲过:“我选稿的第一标准就是要有新意。”这话很有道理,也可能是许多编辑的共同感受. 凡是文艺创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新的东西.创作的含义就是“创新”,比如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等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是立意新. 新意,就是有新的见解.见解新,文章才有生气。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还有什么生命力?比如,一篇散文,都是别人写过的内容,或是人家讲过的道理,无论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成为好作品.古人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是这个意思。而古人提出的“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2.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3.
“布老虎”丛书由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筹划出版的“布老虎丛书”现已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其作者都是在先前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而且差不多都曾有过出色的表现。他们的结伴“下海”也曾在文坛上引起过惋惜或引为文学沦落的例子。但情况究竟如何,这些“下海”的作家是否...  相似文献   

4.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要尽量写得短些,当年鲁迅、毛主席都这样主张;如今搞四化、改革开放,时间宝贵,更有必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章.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穷书生到集上卖鸡,在背后墙上写了一行大字:“此地有雄鸡出售”.过来一个人说:不在此地还在别的地方卖吗?书生觉得有理,把“此地”两字擦掉了.又过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7.
某些揭霹性的通讯,每每在结尾时写道:“这种事情,很值得人们引以为戒!”“××工作者难道没有责任?”“这究竟是谁之过呢?”“我们且拭目以待。”如此等等。开头读起来,倒还觉得新鲜、有味,甚至以为是警句,是点睛之笔。然而,大家都这么写,见得多了,便有些烦腻,读来老一套,象是吃剩饭。有时候,通篇写得蛮不错,就是煞尾这几句“八股”,使读者倒了胃口。一篇文章,犹如一座建筑物,它的整体外形以及室内室外的诸多装饰、设备,都得布局合理、“搭配”适当.倘若不看自己房屋的用途、式样和规格,随意安装一种门窗,摆设家什,必然难以适用,也不美观。那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画“蟹”添“尾”、众口一“经”的现象呢?就作者方面讲,我猜想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9.
两点联想     
今年第四期“新闻业务”上刊载的潘实同志写的杂谈“最后的贫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在记者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政治责任心和采写能力的矛盾。像作者提到的那篇稿子一样,許多記者的采写过程,都不是很順利利。这里面原因很多。虽然这篇杂谈写得比较含蓄一些,但作者至少指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記者过多的从形式上,或写作技巧上着手,从报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位初学写稿的年轻朋友说他已写了20多篇稿件,投到报、台没有一篇被采用,要我谈谈写稿怎样才能写得有血有肉、不空洞、干巴。干巴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采访大而化之,只了解事情的轮廓,没有留心捕捉细节,这样写出的稿件必然是有骨无肉,干巴巴的。二是缺乏生动的事例。全文套话空话充斥,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少,这样,先进事迹和经验在读者心中留不下印象,就难免给人以空洞之感。三是语言生硬死板,缺乏大众化。有时候,一两个精彩的比喻、歇后语等,马上使稿件有了生气。倘若通篇都是“标准语言”和书生腔.就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报纸进行新闻改革,消息简短了,版面也不象过去那样死板了,很好。可惜的是,这种改革对于通讯、尤其是典型报道,竟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势,还是那么长得怕人。典型报道,绝不能和“长”划等号。不是越长,典型性就越强,就越有说服力。记得我和另一位同志写过一篇三千多字的通讯,送审时曾受到过周总理的赞许。总理说:“人民日报的同志,你们写长的,我们实在怕。今天写得短,我赞成。写东西要引人入胜。当然,典型,写个太短的也不行,写那么五分之二版或半个版就行了。空话少讲,就是要联系实际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周总理在这里提出“你们写长的,我们实  相似文献   

12.
打扫卫生     
新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可老公和儿子都不注意卫生,我讲过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在房门上写了8个大字:“打扫卫生,人人有责。”谁知到了晚上,前面的那个“人”字添了一横,变成“打扫卫生,大人有  相似文献   

13.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14.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15.
据《文汇报》报道,推出新人、发表有质量的新人新作成为不少文学期刊追求的新时尚。《十月》从今年起设立“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一位还不大为人知晓的青年作者,在他们的中短篇之后,附上评论,予以推荐。《东海》的“新锐文本”栏目,每期选择两位年轻作者。《上海文学》的作者则呈现出全面“年轻化”的趋势。而标榜先锋性的《芙蓉》,更主要刊发年轻人作品。纵观期刊界,除掉少数依然“固守城池”外,绝大多数都开始着眼“未来”。《十月》主编王占军说,老刊物要保持自身的活力,一定要关注青年作家,多进行相互沟通,及时反映他们的创作成就,这是大型刊物必须具备的前瞻性眼光。在市场竞争下,谁都不愿意在现在或将来丢掉自己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17.
编余絮语     
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几年前巴金说过这样的话:“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最近沙汀同志在一篇回忆创作的文章里,同样认为作者生活丰富,写起作品来自会得心应手,即使写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是如此(大意)。这都是针对作家而言的。作为文艺编辑,我有这样一点说不上是“经验”的“经验”。我曾经搞过一个时期的外国文学编辑,有次负责审编一本美国小说,马克·吐温的长篇,是描述内河航运生活,反映美国西部一些风土人情的作品。原著文笔朴素流畅,充满幽默感,生活气息浓郁,可土话俚语不少,在核校过程中碰上不少困难,多求  相似文献   

18.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  相似文献   

20.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