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和舆情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关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全媒体背景下,社会大众信息接触渠道增多,公众交流意见、分享情感的平台多元化等因素,都催促着舆论和舆情二者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和社会语境发生突破性的改变,让舆论和舆情不再局限于"舆情是舆论的初始状态,而舆论是舆情的升华表现"的简单联系.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织传播过程中,舆论和舆情在概念厘定、传播过程和发展走向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界线模糊、内容粘连状态.  相似文献   

2.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指出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人们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要求更苛刻,当报道滞后甚至出现偏差时,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负面舆论.如何引导"围观",成为微博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突破口——浅阅读、深报道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中党报要进入"围观",同时要引导公众对"围观事件"形成的观念.这就要从受众"浅阅读"习惯人手强化报道的深度.进入"围观"党报才能了解舆情事件所在,引导"围观"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与自媒体时代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宽泛的概念,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①当前,伴随着以各种通信终端和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出现在网络上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超出人们惯常思维、脱离常人道德底线和个别极端尖锐的离奇事件等都容易引起网民的围观,成为网络舆论的“狂欢”而将网络变成各色思想和言论的集聚地,进而能够影响和干扰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处理。如果这些网络舆论导向正确,有助于事件的妥善解决,是广大人民群众之幸;如果这种网络舆论导向错误,甚至被某些势力利用,则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破坏社会稳定,威胁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伴随一起真相迟到的枪击案,“新闻搭车”一词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新闻搭车”是一种新闻的借机表达,也是一种舆情的借机搭车,其后果在增加了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打捞沉没声音,避免舆情压抑;推动舆论共振,防止舆情停滞;构建公共领域,规避舆情误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价值观的三个热点议题,从2020年发生的热点智能技术舆情事件中筛选各自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考察新闻媒体、意见领袖、普通公众三类用户对相关事件的认知及价值观,探究我国公众的智能价值观及其引领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关切智能带来的价值观困扰,人的主体性是公众最为关注的价值,公众表现出技术运用中人本精神的敏觉;三类用户对同一事件存在认知理解与价值判断的差异;就事论事的普通公众处于舆情的最低层级,善于提炼议题的意见领袖在舆情中发挥了较大影响,新闻媒体在这类事件中以雷同的方式陈述事实,并未积极引领舆论.本文对智能时代的价值观引领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技术发展和新技术环境下人类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的表达存在态度不友善、言语不客观等问题.这与网络舆情表达主体和客体存在某些伦理失范有关.网络舆情表达主体包括个体表达、群体表达、整体表达和全体表达.网络舆情的表达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动机代替是非、态度甚于事实、关系超越道理以及表达主体的不平衡现象.认识表达伦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使表达主体的言论自由而负责.  相似文献   

7.
一 舆情这个词汇目前正在成为中国政治中的一个关键词.尽管中国还没有盖洛普那样的民意调查机构,但是,民意越来越受到重视.看上去民意这个古老的词汇正在逐步焕发它的青春.说到舆情,就会联系到舆论.那么,舆论和舆情是什么关系呢?现在可以看到许多人研究舆情,不过,他们似乎有意或者无意忽视舆情和舆论的区别.当很多人说舆情时,他们更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使用这个概念的.而舆论的概念更客观,更平等.如今中国的许多地方有舆情监控机构或者说是研究室.在目前的中文语境内,关注舆情通常包括了体恤民情和关注民意,特别是对群体事件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舆论达一概念被广泛使用,出现过数百次。从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运用看,舆论是指一定范围的人群对某些具体事务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意见和情绪。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舆论的力量。恩格斯曾写道:“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争夺对德国舆论的统治地位即争夺对德国本身的统治地位”。①舆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有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就地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过欧洲舆论、英国舆论、莱茵地区的舆论等等概念;就阶级、阶层而言,他们也使用过工人舆论、市民舆论、资产阶级舆论、庸人舆论等等概念;就党派而言,还使用过党的舆论、工人内部各派的舆论等等概念。与报刊相联系的,除了它所代表的阶级或党  相似文献   

9.
宋微 《青年记者》2017,(30):55-56
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日益显现.近年来,由热点事件“叠加升级”后所催生出的网络次生舆情屡见不鲜,这类新发生的舆情同样具有强大的“倒逼”压力,屡屡令当事主体措手不及,也给公众舆论的引导带来了不少挑战. 网络次生舆情的概念界定 次生,是指在原生的基础上生成,有间接造成、派生的意思.关于次生舆情,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次生舆情即由原生舆情所诱导出来的舆情,因舆情有正负面,所以从舆情相互关联的角度来说,广义的次生舆情也有正负面之分;而狭义的次生舆情则特指当原生舆情是负面网络事件或者可能导致负面次生舆情时产生的关联舆论现象.南京师范大学靖鸣教授等认为,网络次生舆情是指舆情事件在互联网中因为某一因素触发的再生或演化的新舆情.  相似文献   

10.
李琴 《新闻窗》2014,(5):81-83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大众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案情决定舆情,但是,在案情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影响舆情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媒体报道等,其中,媒体作为案情和舆情的一个中介和主要传播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重点探讨由媒体所报道的诉讼性事件发酵而成的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并从法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就规制舆情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