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谭宝刚 《寻根》2010,(3):38-41
<正>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  相似文献   

2.
程蕾 《华夏文化》2003,(2):32-33
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 ,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 ,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 ,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 ,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 ,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  相似文献   

3.
正"执古之道,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是老子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他由史而哲的逻辑自觉。武占江著《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色》指出:"作为哲学突破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老子的这种过程、事件哲学与早期阴阳学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二分法,探讨事物的对立、转化。"老子的执御之说,也是他实证逻辑的思辩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鉴泉私淑章实斋的主要原因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千百年来中国学术各趋极端,往而不返,争斗日甚,终不能合的问题。因此,刘鉴泉的"为学之法"是对章实斋"校雠学"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刘鉴泉的"为学之法"依托于老子的"御变"、孔子的"用中",知言、论世、明统知类而超乎倚伏、正奇、往复之上,任天之道以见天地之纯,宇宙之理。其为学的体系即是为人、为道、事天、全性的人学体系。天与人一,知与行—,博厚高明,悠久无疆,在知识与道德严重脱节的今天看来,极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6.
<正>在程、朱"道学"已为正统的明代,先前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象山之学,在长期"泯然无闻"之后,被王守仁所继承和发扬。他敢冒"天下之讥",一洗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由于王守仁的这种历史作用,故后人把他和陆九渊并称为陆王"心学"。黄宗羲说:  相似文献   

7.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9.
杨朱大概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倒霉的一个人。关于他 ,学人很自然地想起孟子对他的指责 :“杨朱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这是非常形象的揭露一种极端自私的品质的描述 ,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极深 ,以至于只要一提杨朱 ,人们就把他作为极端自私的典型。但是 ,这恰是被歪曲了的杨朱。杨朱是春秋末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学者 ,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庄子·徐无鬼》称 :“儒、墨、杨、秉四 ,与夫子为五。”在庄子时代 ,以杨朱为代表的学派能够与儒墨并提 ,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直到战国末期 ,韩非依然将杨墨并提 :“杨朱…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为何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极其推崇,在《论语》中曾经三次提到周公。最著名的是《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摄政称王之事羡慕有加,他曾经不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当时有人提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非常高兴。直到年老体弱时,孔子还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体育的载体和基础,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体育,但他对身体的独特理解蕴含着别具一格的体育观。在老子那里,身体具有同自然一样的本体论特征,它内在包含着身心天然合一的身体结构观、贵柔守气的身体功能观、顺应自然的身体安置观。老子的自然主义身体观决定了他必然把保全身体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由之形成关于体育活动的"摄生视界":拒绝有意识身体开发的活动,允许身体活动形式多样化,对开展体育活动的条件不刻意强求。在老子这种具有超越性的摄生视界之下,现代体育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身心二分传统根本无法消解体育中的异化问题,偏执于以身为主体的西方体育观无法平等对待其他体育形式与传统,对竞技体育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缺乏辩证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中,与儒家思想并行互补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圣经叫《老子》,也叫《道德经》。据说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称,老先生的意思;亦说他姓老名聃,尊称为子;还说他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长,很有学问,孔子都曾特地登门求教过。现在我们能读到的《老子》...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的道论中,是把宇宙论、体用论、价值论合在一起探讨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宇宙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正式建立。从此,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  相似文献   

14.
任继愈先生以九十高龄,精进不已对他翻译的《老子》做了四次修订,最近《老子绎读》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印行。“绎”有注释、阐发、引伸的意义。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不论外文中译或古文今译都反映了译者的理解和学术水平。外文中译,这里不谈,只讲一下古文今译。《老  相似文献   

15.
余显斌 《大理文化》2021,(9):99-112
古代,很多朝代的建立,都是经过铁马征战得来的.西汉皇帝刘邦登基之后,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提三尺剑定天下者,朕也,非太上皇也""朕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言外之意,这天下,是自己铁马金戈,在沙场上厮杀出来的,是在烽烟弥漫中取得的.因此,他做皇帝后,整天骑马射箭,练习武艺.大臣陆贾告诉他,要多读诗书,多学习文化知识,别做文盲.刘邦一听火了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我是凭借万马奔腾,斩将搴旗得到天下的,读啥诗书写啥字啊?  相似文献   

16.
在玄学发展过程中,王弼在继承发展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这两个命题。对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多方解释,然而仍不免有无法融通之处。通过研究发现,"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实是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概括、提炼和发明,二者相互依存。其中王弼"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升华了老学中"守母以存子"的思想,也使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而王弼也因此在继承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治国方略。由"崇本息末"的提出到"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显示出了王弼对现实政治的作出的深入思考,也表现出了他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7.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这次由韩国栗谷学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四川省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08年4月16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成都举办的第二次中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栗谷学与儒学的劝学论。劝学,就是鼓励勤于学习。这个题目出得好,好就好在三个切合:一是切合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二是切合韩国栗谷学的要义;三是切合建设学习性社会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