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2.
刘卫玲 《学周刊C版》2010,(3):195-196
陈骙的《文则》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修辞的著作。陈骏对修辞格的界定、修辞效果的分析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修辞学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文则》中的比喻修辞格.并试对其界定和功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陈骙在研究辞格时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修辞的“两大分野”,是指“积极修辞”与“消极积极”,是陈望道从日本现代修辞学引进的两个重要概念。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对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有过简明扼要的说明,但一直未引起中国修辞学界的重视,更未引起学者们的深究。不仅如此,很多修辞学论著根本就不提这两个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研究修辞学不仅要重视这两个概念,而且有必要对其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首次提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这对概念.文章回归理论提出的背景,探究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提出“消极修辞”的理论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虽然强调了内容、形式或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修辞研究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两分法使得修辞研究把重心放在后者,即修辞格,其前提在于寻求最佳的表达效果。“积极修辞”的含义是把言语行为分为修辞行为和非修辞行为。在西方现代修辞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在表达之前所形成的思想就已经是修辞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属于修辞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修辞学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某些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所进行的初步调查来探讨中国的修辞研究从表达效果到交际效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贯彻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建立了独创的修辞学体系,随后又多次对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再阐述:修辞学其性质属于语言学,系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无疑的。关于修辞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有一些局部的争论,但承认它的语言学属性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承认它的语言学性质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研究中能否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又是另一回事。笔者最近读到“思想水平和修辞技巧”的讨论:由于语言和思想的非一一对应性,怎样处理修辞的研究跟思想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联想到修辞效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修辞学界已久。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算不算好的修辞?曹植《七步诗》算不算好的修辞?在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通过重读陈先生的著作,想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8.
周秉钧先生主编的“古汉语丛书”之一,李维琦先生著的《修辞学》,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读后,觉得该书颇富创新精神,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一、建立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古汉语修辞学体系。汉语修辞学体系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和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后的修辞学研究基本上是对它们的调整和修补。比较来说,李先生的《修辞学》在体系上作了两点突破。第一,取消传统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重新区别为“一般修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先生在六十多年前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提出了修辞两大分野问题,从功能上分出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他认为消极修辞的价值“能尽传达事理的责任”,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高下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轨道是意趣的连贯。它同事实虽然不无关系,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在此,陈先生看到积极修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情景、意境塑造的审美方面。他的积极修辞包括辞格和辞趣。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从审美角度看修辞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未很好地得到后继者  相似文献   

11.
张弓先生(1899—1983)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辈修辞学家。他在修辞研究方面的贡献仅次于陈望道先生。但他的《中国修辞学》的出版却早于陈望道先生六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出版的,他的《中国修辞学》是1926年华英书局出版的。《中国修辞学》出版不久,刘大白先生(著名诗人、文学史家)即给它很高评价,说它“在一般号称中国修辞学的出版物中,没有能和它比并的”。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发凡》于中国修辞学史而言意义非凡。试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研究成果(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为基本根据,对避讳做以概述,借用古籍著作中相关避讳辞格的例子,并结合它与婉转辞格的异同,以此总结避讳辞格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进而对积极修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实践中,比喻格的运用十分广泛,中外修辞学界都很重视对比喻手法的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里说:“文之作也,可无喻乎?”他“博采经传,约而论之”,总结出十种“取喻之法”。“五四”运动以后,西方修辞学传入中国,现代修辞学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汉语修辞学,比喻格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但几十年来,对辞格的研究似乎仅局限于类属的划分、例句的分析,而各种辞格不同的修辞原理却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比喻格的修辞原理做一个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的两分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修辞现象这个整体。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不存在优劣之说,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既要注意积极修辞,也要重视消极修辞,力求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一、辞律与辞格的比较 陈望道先生提出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长久以来对其重视和研究的程度不一。修辞学界对“积极”与“消极”的提法,一直存在着异议。1963年,东北师大中文系在编写教材和语言学名词解释的工具书中,提出了把积极修辞叫“修辞格”,把消极修辞叫“修辞律”。之后,修辞学语言学的许多著作,在揭示“修辞”这个定义中,都用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成熟的、全面的著作,然而其中的个另日部分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如作为积极修辞辞格的“节缩、警策”是否成立?本文结合对“修辞”概念的本质分析,就“节缩、警策”作为修辞格是否成立作一探讨,使两者相互印证,以期能引起此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望道修辞理论超越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陈望道始终以美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去观察和认识修辞现象,第一个将美学与修辞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其研究达到时人及许多后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文章还特别指出“反复与对称”、“多样的统一”是陈望道修辞理论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修辞学者对比喻的分类从来就存在着缺陷。缺陷之一,在于分得不够、无法概括比喻实际存在的形式;缺陷之二,即是分类太多太乱,交叉重叠,缺乏科学性。比如,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五篇‘积极修辞”的“譬喻”一节,按正文(本体)、譬喻(喻体)及譬喻语词(比喻词)三个成份的不同情况,将比喻辞格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式。这种分类方法,为后来的修辞学者沿用下来。但是,这种分类法有明显的缺陷,它囊括不了比喻这一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被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书中从语辞使用的实际情形出发,对修辞基础类型予以划分,提出了"消极修辞",并对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区别和联系、消极修辞的纲领和标准做了论述,最后重申了"消极修辞"理论的重要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