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引起丰富联想,激起热烈情感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比喻往往教你置身于人物、行为之中,喜则同喜、悲则同悲,从而获得极深刻的艺术和美学享受。而那些深奥莫测的哲理、科学论点,也因为一个贴切精当的比喻,会立即令你折服。怪不得人们把比喻叫做语言艺术的艺术,比作“语言艺术之花”哩!  相似文献   
2.
茅盾同志是当代的语言大师、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一贯重视作品的语言质量.他认为文学语言一定要健康、纯洁、生动、朴实.他身体力行,在数以千万字计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言语风格,为我们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风.他的作品总是朴实而富形象,准确而富力量,简练而富光彩.现在,我们试以茅盾同志的《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和随记《故乡杂记》为范例,从四个方面谈谈茅盾同志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1 茅盾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精湛的艺术品。如果说他的短篇是件精炼的工艺品,那么他的长篇该是一座端庄大方、朴实无华的巨型建筑物了,而且,将长篇剖成一个个片断,又都是优秀的短篇。这是众多行家的评论。一个内容要求一定的文体来适应,而一定的文体又要求用一定的语体来体现。茅盾作文最善“量体裁衣”,从来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吻合。或者描写清新,或者赋予热情,或者强调逻辑,或者故作模糊,使每个作品形成灿烂而多样的格调,体现出作者自己越趋成熟的语言风格。读茅盾的文章,常感觉到:他的语言总是“平平道出”,似一股静水缓缓淌过,却留下了痕迹,没有滂沱大雨,也不掀风  相似文献   
4.
作为汉语语法教学的第二个“共同纲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公布已三周年了。这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在全世界,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在语言科学方面,加快步伐,紧跟时代,紧跟语言实践现状,更新教学语法体系,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年来,全国上下,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提要”,宣传“提要”,并发表了许多改进意见。可以肯定,到1990年,《提要》将以更科学更完善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将更有利于中学语法教学。  相似文献   
5.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日记体小说《腐蚀》是抗战“胜利后一本最受欢迎的书,也是一本被人家带着手令,到书店去‘禁售’的书”.作者用“腐蚀”作书名,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尘海茫茫,狐鬼满街,青年男女为环境所迫,既未能不淫不屈,遂招致莫大的精神痛苦,然大都默然饮恨,无可申诉”,故发表以“腐蚀”为书名的小说,“聊以概括日记主人之遭遇”.《腐蚀》用第一人称写作.既叙又议.它不同于一般小说,它可以纵横驰骋;在语言上又必须不同于一般小说,“以假乱真”,以致使“天真的谈者写信”去问作者这“日记”是否真  相似文献   
7.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既没有扣人心弦的传奇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的艺术描写,而尽是些“市井之常谈,洞房之碎语”.而作品正是通过各种人物的闲言碎语,刻划了一群醉生梦死、“且风流了一日是一日”(宠春梅语)的市井闲人、淫夫荡妇,从而反映了明朝后期骄奢淫逸的社会生活.人物语言在《金瓶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作品的主干,抽掉了它,作品便无法成立.这一点很不同于它之前的以情节取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然而,不无遗憾的是,随着海外《金瓶梅》研究热的兴起,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涉足昔日的“禁区”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意义、审美价值等作了必要的探讨,而唯独对作品的语言很少研究,《金瓶梅》人物语言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9.
部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一》中说:“初中一年级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识字量,辨别字形、字音、字义,不写错别字.”在初中课本里就附有一些文字  相似文献   
10.
一、中学修辞教学现状五十年代初出版的《语法修辞讲话》(吕叔相、朱德熙合著)是一本“匡谬正俗之作”①,它在语法学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以及广大干部、学生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实用价值很大.但此书毕竟:“一、只讲用词和造句,篇章段落完全没有触及,二、只从消极方面讲,如何如何不好,没有从积极方面讲,如何如何才好”,②所以“修辞”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有“修改文句”的内涵.到1956年,中学语文改为《文学》《汉语》两门课,“修辞”才算正了名.但“修辞”真正被当作一门科学而登堂,作为语文课的内容之一是从1980年以后逐渐开始的.“修辞”的有关内容被编入中学语文课中的“语文知识”专栏.近十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