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画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人物画在审美观念和风格特征上均有所拓展。其中,将中国画的写意性有机运用到工笔人物画当中,是结合当下工笔画艺术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精神需要而进行多方位探索的根本途径。藉此摆脱工笔画在一般意义上"写实"、"工整"、"严谨"等思维模式的束缚,激活工笔人物画在当下艺术空间的顽强生命力,从而获得广阔的自由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2.
赵雄  刘显成 《文教资料》2014,(34):55-56
顾恺之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奠基者,何家英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呈现出不同特点,主要体现为时代差异、技法不同,以及追求不同绘画特色和艺术精神等,清晰展示出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历经的图示、文化精神变迁,引发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守传统、破陈规、立新意进行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全球风潮之下,中国的传统工笔人物画也不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中国传统的写意工笔画融入了一些西方的素描、油画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糅合运用,使得工笔人物画在人物的造型、设色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着重刻意描摹直观事物的倾向,以至于工笔人物画失去了匠心意趣,少了一份韵致。其主要是没有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传神写意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杨炯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67-68,71
工笔人物画用线条来造型称为“白描”,即用尖细而极小的毛笔单纯用线勾勒形体。线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和表现,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的特点。线是传统工笔画的最基本形式,是主要的造型手段。线,通过熔炼而提升,这在工笔画的线描稿中体现得最为明确。画面线条的组织与安排,不仅是一种推敲经营的能力和修养,而且也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它奠定了最终的艺术之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种。关于对造型的认识,水墨写意人物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西方绘画的引进,中国绘画在绘画造型观念上产生改变,西方绘画的造型艺术与中国绘画造型方法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画面效果。这种造型观念的改变,使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优秀成分,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第三章工笔人物画研究第一节工笔人物画的产生与发展概述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物画,并没有什么工笔和写意的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绘画材料的不断丰富,表现形式和技法愈来愈丰富,独立出许多画种,因此,技法风格产生了工笔画和意笔画。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已初露  相似文献   

7.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在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淡彩、重彩诸种形式。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因而装饰性就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以女性为描绘主题的工笔画自古以来就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画中女性角色随时代发展、文化多元、思想进步等新生格局的发展,于笔墨技艺变迁下层出新诠释、新意境。面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攀升的高度与当前瓶颈,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向现代的转型之路上起着引领作用,作品有着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其绘画技法、理论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工笔人物画在人物身体比例、面部轮廓、构图等方面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和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具有极其夸张的造型特征并体现了古代画家"不似之似"的追求精神。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外国文化的交汇演变而成的。本文以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比较并进行分析其造型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笔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作为其独立的一科,在艺术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特点和主要作品,归纳分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类型及其在国内画坛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洋绘画艺术的涌入,关于中国画变革的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本文结合中国当代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环境,分析了现代日本画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当然,本人并不认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新要走向模仿日本画的道路,而是从研究日本画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借鉴,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要更新观念、摆脱困境、加大拓展的步伐。值得研究学习的是现代日本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独特民族风格包括绘画技术等等,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作品本身的形式问题。此外,对中国深厚的绘画传统资源也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2.
课型 技法课 课时 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介绍工笔人物画及绘画步骤,点出线造型的美,学生练习勾出线描稿。 教材分析:中国美术历史悠久,人物画成就璀璨,技法多样,学生无法在两个课时内掌握其精髓。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使学生理解、欣赏、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美及其作画过程,而不是以“画”为主进行专业训练。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笔人物画的基本绘画步骤。 3.使学生感受到线造型的美及其所反映的传统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工笔画和写意画同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就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而言,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在追求“写意精神”。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绘两的审美理想之中.也与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有史以来就以中国人的审美艺术思维.表达心中美好的“写意精神”。并在绘画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何家英《酸葡萄》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他对我国历代人物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及对“西画”造型、色彩艺术中有益营养的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其开创的新形式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5.
现代工笔人物画线性语言是在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性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从绘画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来看,审美性、写实性和写意性应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线性语言发展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孙海洋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87-88,90
通过对近十年影响力颇高的一些工笔人物画作品的分析,发现现代工笔人物画在造型方面大胆地吸收西方素描的写实性,主动深入生活提炼素材,通过完美的造型深层次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向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蜕变。  相似文献   

17.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是相对于写意人物画而言的。工笔画是用毛笔在绢、布或熟宣上勾墨线,渲染平涂着色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大都可看作是工笔人物画。 从战国墓葬出土的《御龙帛画》上,就可以看到以单线勾勒为主,平涂渲染的色彩表现已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用细墨线勾勒,在用色上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近代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工笔人物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比较显著的表现就是出现了大量装饰语汇。装饰语汇的运用体现出人们对视觉元素的追求,并体现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特色,极大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面貌。因此对工笔画中装饰语汇的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探讨了装饰语汇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价值和发展方向。同时,在表现时代精神和体现民族特色上,对装饰语汇的运用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工笔人物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形式之一,经过历史上无数画家和民间画工的长期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突出的特点是以线描为主,着色艳丽法重,画风严谨,富于装饰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工笔人物画的理解与认识上,在面对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上,往往产生许多困惑。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学观念来思维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和其他民族绘画的艺术语言有着迥异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熟悉和掌握中国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即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审美  相似文献   

20.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