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20世纪上半叶。以积极的创作态度和丰厚的创作实绩。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改造、转化和创新的文化使命。在独特的跨文化背景下,老舍以开阔的视野和世界性的眼光,建立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体系:以满族文化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老舍的文化选择态度是慎重的、理性的和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4.
老舍以其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庄重谨严的文笔,感染并影响着他的读者。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他将对文化的思考贯穿其一生,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的重要思想支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蕴。所以,在老舍构建的文学世界里,他擅长从文化层面去观察描写人物、探讨民族命运,即便是一些小人物。老舍透过这些小人物,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侠气”;同时也折射出根深蒂固而又令人震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战争中市民家庭离乱兴衰的描写,老舍传达了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深邃思考.其中,维护传统家庭的延续是老舍的基本策略,这体现了老舍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方面.但同时,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暴露了难以弥和的矛盾,因而必须加以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型文化模式的探索和选择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在对市民生活题材的开掘、人情世态的描摹和市民心态的刻画中,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沉痛批判,并在<四世同堂>的钱默吟老人身上表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9.
论老舍抗战话剧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抗战话剧继承了其前期小说对中国传统“出窝老儿”人格的剖析和批判的文化主题,通过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中各色人等的具体表现,深刻透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钱本位和“面子问题”的劣质性。老舍抗战话剧也形象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原生力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优质文化成分,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化构思  相似文献   

10.
唐霞 《现代语文》2009,(8):91-92
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丈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老舍小说:穿透文化的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围绕着对文化的思考。他笔下所汇聚的种种弊端与陋习,也正是文化的具体表现。老舍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治的切迫性;他期待涅槃。将老舍仅仅理解为北京风俗画的描摹者,显然还没有展示出老舍的独到而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将多种文化——满汉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融于一身。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决定了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始终以"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从文化视角审视,老舍构建了一个几乎包罗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个方面的"市民世界"。在这个"市民世界"中,旧北京"老字号"的商人是形形色色人物中的一类。老舍透过"老字号"、"老字号"的商人,呈现出特有的传统商业文化:悠闲而又诚信。同时,也展现了传统商业文化面对外来冲击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老舍文本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存在某些错位,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文明的排拒,其作品中回荡着浓郁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二马>与钱钟书的<围城>,是两部具有可比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都持批判态度,但老舍的批评中又有着认同,否定的同时又有着肯定,而钱钟书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及中西文化的荒谬结合进行分析和批判.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老舍早期三部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早期在英伦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一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并在小说中构建着他的理想人格。虽然其对传统文化有着过于直观的否定,在思想、艺术上也略显稚嫩、粗疏,但却初步显示了老舍创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老舍,以其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庄重谨严的文笔,感染并影响着他的读者。多种文化在他身上的碰撞与融合,又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他将对文化的思考贯穿其一生,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蕴。同样,在老舍构建的胡同世界里,他也从文化层去展现狭隘、敷衍的人物,和谐的街坊关系以及旗人世界。  相似文献   

19.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断魂枪》以武侠小说的形式但却以现代性的眼光来观照中国的市民精神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当我们解读这一文本时,能够感觉到《断魂枪》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蕴与老舍的文化选择竟奇迹般的偶合,这竟是老舍在建国后的文学创作、艺术生命的谶语式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