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决定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处理手法和翻译策略,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叶芝的《当你老了》两个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翻译者首先需要思量的问题,而不同的需求,也使得翻译的策略和手段大相径庭。在功能目的论前提下,在军事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采用了字面翻译和注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不同,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然后根据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对其进行目的论分析,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指导下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理论与一定的文体特征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应用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中也形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目的论"(Skopostheory)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人提出,在应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在体育文本翻译过程中,应当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指出目的法则是指导整个翻译行为的最高法则.并进一步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问题,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来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被概括为,翻译行为目的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认为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这一理论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翻译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文从目的论出发,研究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美剧《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以期对字幕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胥瑾 《海外英语》2011,(11):182-184
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必然不同。文章以目的论中译者目的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说明,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目的决定方法,“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三国演义》三个全译本中的回目翻译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邓罗、罗慕士和虞苏美在翻译回目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主张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口译的社会交际功能使用各种手段来开展翻译活动。目的论为口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力和支持力。  相似文献   

10.
李珂 《文教资料》2009,(23):45-47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对目的论知识架构的分析,运用科技、旅游、广告、新闻应用文本的实例来阐释目的论对于应用文本翻译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变译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主张译本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法则和忠诚原则。通过举例分析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并以"目的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关联为切入点,探讨了"目的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翻译行为,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则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该翻译理论,评价翻译的标准不再是"等值",而是"适当",即译文满足翻译目的的程度。在目的论的关照下,通过对中成药说明书翻译的分析,说明为达到预期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删减等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符俊 《考试周刊》2012,(77):14-15
电影字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的限制。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从影片《赤壁》的字幕翻译中选择了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翻译产业。翻译过程中会很大程度地受到时间、空间、情景的限制,所以字幕翻译具有独特性。译者作为中介必须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以观众为中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缩小文化差距。在字幕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交流的目的和目标读者的期望,因此目的论是最常应用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有三种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本文以英国历史剧《唐顿庄园》为例,阐释在字幕翻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把翻译行为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目的准则、忠实和连贯准则。影视剧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决定了译者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更要考虑到目的语观众期待、文化背景等,以目的论的三大准则为指导,灵活地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运用目的论三个主要原则对《论语》节选译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德国译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译者为了达到委托人的已定目的,针对不同的译语读者,可以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诺德的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杨宪益意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霍克思则意为西方读者提供消遣读物。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处理了人物对话中仿词的翻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优秀译文。  相似文献   

19.
薛娇 《海外英语》2011,(2):125-126
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该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译者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本文结合目的论,试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