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在教《果树园》一课的基础知识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晨曦茸毛叨咕大厦将倾逡巡汩汩”几个词语,我没有按照通常的程式来解读词语,而是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些词语特别‘拎’出来?假若你们是老师,你们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词语的哪些知识?”这一问,学生展开了紧张的思维,个个都想揣摩一下老师的  相似文献   

3.
我的孩子来美国两个月后,收到了学校发的选下学期课程的通知。我仔细阅读,发现他们学校没有英文课,没有专门学习英文的课程,这怎么成?我大吃一惊,立刻匆匆跑到学校询问:“没有英文课,孩子怎样学英文的生词、语法和写作?”不料,学校的学生指导比我还吃惊,不解地问:“什么?你们中国的中小学,学习中文的时候,每个学期都读一本特地为不同年龄的孩子编的课本?”对呀!我高兴地大喘了一口气。“可是,为什么只是在一门课上学习语言和写作?学生们在其他的课上不学吗?他们在历史课上不学怎样写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吗?在世界文化课上不学怎样理解和分析其…  相似文献   

4.
【案例】又是一节习作课,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先在黑板上写下习作的题目,而是神秘地让学生把手伸进课桌最里面的角落里,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咦?什么东西?”孩子们摸出了我课前悄悄放进去的一颗颗核桃,立刻绽开了笑脸,互相窃窃私语,兴奋地猜测着老师的意图。我趁热打铁:“同学们,老师最近有点烦,因为在‘家庭磕核桃大赛’中我总是落后。这不,我知道咱班同学的脑子灵,今天就想借你们的脑子一用,一起来磕磕核桃,再品尝一下核桃肉,你们愿意吗?”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看着学生兴趣盎然的样子,我又提示道:“大家别忘了,为了确保比赛的顺利,…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2.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教学过程:一、从了解老师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今天我们的课堂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指说)你们认识我吗?想不想和我交朋友?要想成为朋友,我们首先得互相了解。你们对我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点评:这节课的开场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没有起立,没有师生问好,更没有课前的动员,一切就这样,如同聊家常一般,轻松地开始了。我们也同孩子们一样,放松了心情,渐入佳境。细细…  相似文献   

6.
说起写作文,有的老师也许觉得除了书上固定让写的几个文题外,再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实不然。生活中美的事物有许多,就看你能否去发现。今年一入秋,成群的瓢虫涌入教室。一天,语文课上,我发现几个学生不时向天花板上看 去,继而听见“你看,那边有”“那边也有”的小声议论,随即有更多的学生看着天花板。课堂一下乱了套。我刚想发火,可是又一想,这不正是一个好机会吗?于是我说:“大家先静静!你们了解这些瓢虫吗?”学生们摇头。“那好,我们捉几只一起观察一下吧!”就这样,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作文观察课,学生们兴…  相似文献   

7.
张俊 《四川教育》2005,(1):42-42
最近听一节公开课,在课结束时老师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风吗?”学生说“想”。老师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那你住在哪里啊?”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是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8.
我一个教语文的,被学校安排上《思想政治》课,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疲惫不堪、神情沮丧,原因是我的课堂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我尝试将写作引进思想政治课中。写作是学生畏惧的“苦差事”,但我从简单写作、自由写作入手(告诉学生不要考虑正确与否,把自己想说的写出来),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半命题、命题、材料写作。一个学期过去了,不少学生开始喜欢以笔代言,课堂学习气氛理性多了。如教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一课,开始时我叫每个学生拿一张纸,用一句话解释什么叫自尊、自信,不会写的可以用一两句话写一个“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9.
《葡萄沟》一课主要是介绍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出产什么东西,葡萄成熟时的景色怎样,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如果按课文内容平铺直叙地讲,二年级的学生学起来没兴趣,也不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教好这一课,我根据儿童喜欢吃葡萄的特点,利用五彩缤纷的灯片,采取情景教学直奔课文内容。 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葡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喜欢!”我又问:“你们知道哪里的葡萄最有名?”这样轻而易举地揭示了课题:葡萄沟。然后我向学生介绍新疆葡萄沟的地理位置,物产情况。接着再问,“你们想不想去新疆葡萄  相似文献   

10.
听说芝加哥有一所高中,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就是“暂未通过”.这真是个绝妙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某门课成绩不及格,你会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如果你的成绩是“暂未通过”,你会明白,你的学习只是遇到了弯路,你还需要(也可以)逐步地向前,去争取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课堂回放 一、“悄悄话”——彰显“自我” 1.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第一次见面,你想问我什么?不过,当你们问完我后,我也问问你们,老师就一个要求——你们的回答必须真实。  相似文献   

12.
每次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唉,又是写、背。”“又得干一两个小时!”可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一般都自愿完成。想到自愿,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呢?学完《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我问学生:“学完这一课,你们想做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一定要找这本书看一看。”有的说:“我养过小猫,我想把养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一位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说:“我想把课文中感人的句子摘抄下来,写作文时用得着。”两个同桌的调皮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们悄悄商量过了,下课找几…  相似文献   

13.
今天,讲第八课《成语故事》,当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分别讲了什么故事吗?”这时全班同学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一个劲地说“老师,我,我……。”我随即点了一名学生:“你说说吧”。  相似文献   

14.
我有幸再次聆听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猫与战争》一课,深深为他大胆创新、幽默有趣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一、教学语言轻松幽默,给学生注入思维兴奋剂幽默是一种雍容豁达的生活态度,虞老师把这种生活态度带进了课堂。课前五分钟,虞老师就和学生聊起了天:“你们什么时候知道虞老师今天要来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习的?”“你们有没有猜测过虞老师长得什么样?”“现在,活生生的虞老师就站在你们面前,请你们仔仔细细地观察虞老师,你所看到的虞老师和你们猜想中的虞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由此,在学生们充满童趣而又“肆无忌惮”的回答中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一节公开课上,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自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沉默。“你们真的没有问题吗?”学生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小姑娘举手,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师:我来宜兴,这次大概是第五次了,不过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好好地认识一下宜兴,只知道它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其他的你要再问我什么,我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这次来,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地了解一下宜兴。听说你们正在开展一个活动,叫“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是吗?生:(齐)是!师:我想,我何不向小朋友们请教呢?请你们向我介绍介绍你们的家乡——宜兴,好吗?(板书:向客人介绍宜兴)【这是一堂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与传统的指导方法有较大的差异。不说这节课小朋友们要学习写作,而说自己想要听小朋友们介绍宜兴,并从学生原已进…  相似文献   

17.
教例:《小猫种鱼》 课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种”。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字形,书空并讲讲这个字的意思。接着教师做下列引导。 师:你们想种些什么呢? 生:我想种莱。 生:我想种花。 ……学生回答非常踊跃。 教师又接着说:“有一只小猫,它想到了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性学习1.学习目标自主确定。研究表明 ,学生性格、兴趣、能力等差异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表现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不仅有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 ,而且在接受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也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而“个性化”了的目标易为学生所接受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西门豹》一文 ,一开始 ,我就提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能力 ,自主选择“个性化”的目标自主学习。2 .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道:“现在你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问道:“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回答:“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道:“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创造活动研讨课。课是仿照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以智力闯关的形式设计的。这节课,要以小组为单位闯过三关才算取得胜利。当我宣布几个组顺利闯过第一关时,孩子们并没有大声地喊出“耶”,我的期盼没有出现。我心里想:大概是听课的老师太多,把他们给吓住了吧。课后,我问张智超:“当第一次闯关成功时,你们为什么没有欢呼呢?难道你们不感到高兴吗?”张智超说:“我们想等这几关都闯过,取得最后的胜利时再欢呼,也不晚哪!”我找到了一种答案,我被张智超的精神所感动,他懂得“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可其他同学也这么想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