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等国为了最后战胜德、意、日侵略者,需要利用中国的军力与物力,十分重视我党、我军和我敌后根据地的力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延安和各解放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吸引着中外人士。1944年2月,在重庆的英、美等国10名记者,联名写信给蒋介石,要求到延安及黄河以东我解放区参观、访问,了解我军事力量及敌后斗争情况,并且考察我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 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非常重视,1944年3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打电报给驻重庆的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转外国记者团说:“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向你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周恩来请董必武通知当时驻渝的《新华日报,记者龚澎及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交通科科长龙飞虎陪同记者团赴延安。  相似文献   

2.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的老记者赵超构,以评论和杂文赢得读者,其实他的成名作却是通讯《延安一月》。这是1944年他参加中外记者团去延安访问时写的记事文集。他以流畅的文笔,耳闻目睹的事实,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描绘了当年陕甘宁边区的风貌,使解放前长期受反动宣传欺骗蒙蔽的国统区人  相似文献   

4.
60年前,1945年7月,黄炎培等7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考察参观。几天的参观考察.黄炎培看到延安的干部和群众关系融洽,人们气色红润,精神振作.一片祥和景象。他亲身感受到的延安浓浓的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使他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6.
马红 《档案天地》2012,(10):33-37,14
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左翼电影精英从国统区大城市奔赴陕甘宁边区,成为最早的延安电影人.以他们为核心,中共中央于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习称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一台摄影机和2000英尺...  相似文献   

7.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去延安采访,在那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和丁玲等许多文化人,通过他  相似文献   

8.
庞亮 《中国广播》2007,(1):31-33
2006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6周年纪念日。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电系统的许多同志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都要抽时间到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去瞻仰“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参观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的旧址——两孔石窑洞,从中感受延安广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发扬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努力办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9.
今年"七·一"党的89岁生日前夕,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包括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内的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见面.此外,中央外宣办还举办中央党校专场新闻发布会,并邀请中外媒体到党校参观采访. 中共中央外宣办从新闻发布与公开党务入手,成功地通过媒体,向外界展示了一个自信而开放的执政党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主要是参观工厂、变工队,看戏剧,看秧歌,还参观参议会,听介绍“三三制”。我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单独访问了一些文化人,如丁玲。重庆很关心延安文化人的生活,所以我访问文化人较多。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接见我们,吴老、徐老,都见过面。朱总司令还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饭。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招待我们很好,吃的很丰富。 此行,孔昭凯写的报道比较客观;谢爽秋没有写;金东平写了小册子,观点反动;张文伯可能写,要写就是反动的;艾泼斯坦、福尔曼、斯坦因等外国记者写了。我回到重庆发表文章,出版《延安一月》,靠新华日报,靠党的帮助,发行两三万份。那时发行两三万份,就不得了。后来,《延安一月》日本人翻译了。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1月,丁玲由西安到达延安的保安县,在那里她找到了中共中央。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丁玲经党中央批准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于1946年10月途步去东北,至此丁玲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0年。对丁玲来说,这10年是极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12.
应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会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期中青年军官研修团一行21人前不久赴日本进行考察访问。作为代表团成员,记者随团参观了日本防卫省、防卫大学、航空自卫队百里基地、海上自卫队横须贺基地和陆上自卫队第10师第14团,并观看了每年一度的富土综合火力演习,用相机记录下了参观印象。  相似文献   

13.
1947年3月中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胡宗南纠集十五个旅二十多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了猖狂进攻,妄图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打击我中央首脑机关和消灭西北解放军,以便进一步实现其“全部解除”人民解放军武装的梦想。当时,陕甘宁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保卫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作出了暂时放弃延安的决策,同时决定党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仍然继续留在陕北与敌周旋,直接指挥西北战场的解放战争。除了军事上的重大部署外,在宣传战线上还面临着一项异常紧迫的任务,即一旦我军撤出延安之后,必须确保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不致因之中断,使党中央的声音、解放战争的消息,仍然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到解放区,传  相似文献   

14.
徐辉 《湖北档案》2011,(7):26-26
2011年7月9日至16日.随湖北省档案学会公务团在台湾进行学习考察、机构访问和参观游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记录,以社会的眼光感知台湾档案文化的点点滴滴,我将这次访问台湾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与档案有关的片断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这副挽联,是赵超构同志病逝后《新民晚报》全体职工敬挽给他的。它真实地再现了赵超构同志60年的新闻生涯和办报业绩,充分表达了全体新民报人对自己老社长的追思和崇敬之情。是的,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称得上是我国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报人。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久远,影响深广,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是的,作为著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赵超构同  相似文献   

16.
钟鸣 《档案学研究》2003,17(1):62-62
应广东省档案学会的邀请 ,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麦洁群副局长为团长的澳门总档案委员会委员访粤团一行7人 ,2002年11月19日至21日来广东进行访问交流活动。澳门总档案委员会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档案事务与决策的咨询组织 ,在广东3天的访问行程中 ,澳门客人参观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黄埔区档案馆、番禺区档案馆、顺德市档案馆和开平市档案馆 ,与同行们进行了座谈 ,交流工作情况和体会。通过这次访问 ,加深了粤澳两地档案界相互之间的了解。澳门总档案委员会委员访粤团来广东访问交流@钟鸣  相似文献   

17.
<正>华侨是革命之母中国的抗日战争,走出国界就是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从国内走向国际,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登上世界大舞台。地处偏远的延安,也来了遥远的客人,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非要访问延安,看看共产党的领袖是什么模样。接待海外来人总要有个机构,延安成立了华侨救国联合会,中共中央还新设了一个"海外工作委员会"。外事工作要有高规格,请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任主任,参谋长叶剑英任副主任。其实,这两人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2月30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0周年纪念日。 50年前,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城西北19公里的小山村——王皮湾的窑洞里发出第一声呼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她那庄重、朴实、亲切的声音,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传向四面八方,从此,宣告了中国大地上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的诞生,开创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就多次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广播电台,冲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封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1947年3月中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胡宗南纠集十五个旅二十多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了猖狂进攻,妄图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打击我中央首脑机关和消灭西北解放军,以便进一步实现其“全部解除”人民解放军武装的梦想。当时,陕甘宁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了歼灭  相似文献   

20.
寻XNCR     
1986年3月至10月,我和安徽电台记者彭仁山,骑自行车采访了西北、西藏。4月下旬,我们到达延安。革命圣地延安,对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说,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虽说不上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那种激情,但对眼前的一切,也觉得是那样的新鲜:宝塔山、延河水、黄土岭、窑洞、不新不旧不大不小的延安城,都激起了我们强烈的采访欲望,我们采写了一组延安见闻。然后,开始了革命圣地三日游。在参观众多的革命旧址中,最牵心的还是寻我们广播的根——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