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汉时期的朱提地区是今天云南境内最早划入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的区域.本文将说明朱提政治区划的设立,不仅是秦汉统治集团开发"西南夷"地区的前哨阵地,也为进一步经营整个"西南夷"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秦、汉王朝为经略西南夷地区,以蜀郡焚道(宜宾)为据点,由此开凿"五尺道"、"南夷道"南下入滇,为秦、汉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中央集权起到积极作用.川滇古道,历代相沿,成为中原王朝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在位时期顺应时势积极经略西南夷,在西南地区广置郡县,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开通"南夷道"、开凿"西夷道",不仅把西南地区成功纳入统治体系,而且将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播到西南地区,使西南与中原成为经济文化统一体,也促进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繁盛。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汉武帝经略西南夷的原因和政策,概括出他对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4,(5):37-41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8.
犍为郡的设置是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的标志,其设立与调整,贯穿经略西南的全过程。其间大致经历六个阶段:唐蒙上书请通夜郎;唐蒙出使夜郎;唐蒙为都尉,治南夷道;司马相如通西夷;公孙弘请罢西夷;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夷。武帝开南中,以通路置郡为首要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诸多人物、事件纵横交织,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凿山开道艰辛漫长,置郡设县几经反复。如果上溯到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则汉朝四代君臣前后相继,付出了70余年的不懈努力,才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实现了郡县化。  相似文献   

9.
一西南夷的范围与郡县制设置“西南夷”是两时代对分布在今日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专称。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在汉以前的典籍中已经出现。然而,最早以“西南夷”名称来记载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是西汉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举世闻名的历史巨著《史记》中,专立《西南  相似文献   

10.
颜建华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09-112
汉代,地处西南夷的贵州已经受到汉王朝的重视。汉武帝两次开发西南夷均在贵州设立郡县,犍为郡治"鄨"即今贵州黔西,牂柯郡治"且兰"即在今安顺一带。作为控制西南夷的南部都尉,其治所"汉阳"即在今贵州赫章。从大量的出土汉墓文物,可以看到,由于汉帝国的开发,今贵州地域在社会体制、农业生产、人口增长、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汉武帝以后,两汉帝王进一步加强巩固在贵州所设立的郡县体制,因而加速了贵州封建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出现的“蛮里”一词,与隋唐时期出现的“俚人”一词,以至今天生活在海南岛地区的黎族混为一谈。我认为,关于“蛮里”一词的确切含义,似乎还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是我国西南门户之一,此间,随着秦开“五尺道”、西汉“开西南夷”置郡县和东汉置永昌郡,自东向西,云南西部疆域逐步推进到澜沦江、怒江以西直至高黎贡山西麓、伊洛瓦底江东岸广大地区,为后世我国西南边疆的空间范畴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私塾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福荣 《教育评论》2007,(1):97-100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私塾教育历史悠久,推动了该地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发展历程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私塾教育的起源现在难以确定,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创阶段———东汉时期。相比于“私学起源于孔子所办的私学”,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私学教育起步较晚。笔者翻检历代方志得知,该地区私学的开创者是东汉桓帝时期的尹珍。《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尹珍是遵义地区古代教…  相似文献   

14.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出使巴蜀,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准确地宣示了汉王朝的旨意,对开发西南夷作了政策上和理论上的阐述,安定了民心,取得了开发西南夷的成功,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同时对汉王朝经营西南地区,开通南丝绸之路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术考古学学科目标表明,美术考古研究其方法论体系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必然包含着美术史研究的需要在内而又例必达致或回归考古学和历史学层面。美术考古从器物的造型与图案纹样入手,对于分析、解读"西南夷"考古学文化的联系,判断遗物的具体文化属性,探讨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文化联系、族群关系等问题,即是"西南夷"考古学文化观察的一个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16.
五尺道是古代四川盆地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重要交通线之一,同时也是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往还的重要线路。但是,关于五尺道的开通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多据成说以为是在战国末或秦代由秦开凿,这其实是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五尺道开通年代的误解。仔细分析《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并参证近年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五尺道是先秦古蜀王国与西南夷交往的要道之一,早在商代就已由古蜀王国的"五丁力士"开凿,并不是始由秦在战国末或秦代凿通。  相似文献   

17.
汉西南夷,为今四川省、贵州西南及云南全省地,西南夷有两层意义,一为地域,二为民族。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滇人与其它民族的关系,滇池地区是以百越民族为主体,含濮越、氐羌民族的社会。“滇人”贵族与濮夷、叟入构成了滇国的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18.
诗林掇英     
一引渡电影手法中有"推镜头":先是一个阔大的背景,随着镜头的推移,画面渐渐缩小,最后集中于某一点上,打出一个特写.文也有引渡法,写景叙事,由大及小,由远而近.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司马迁写《史记》借用过这一手法.《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柳宗元的山水小品也多取此法.如《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相似文献   

19.
李化龙为河南长垣人 ,明代万历年间率军平定了西南夷播州地区杨应龙的叛乱。这场战争是明代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 ,极大地提高了明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威势 ,也显示了李化龙卓越的文才武略  相似文献   

20.
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自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派遣唐蒙入使夜郎以后,礼乐文化也逐步传入了偏远的贵州地区。从贵州清镇、平坝、黔西等地汉墓所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