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2.
教师如何巧妙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磋商,共同探讨教育学生之策,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时候,开家长会往往是由科任教师或班主任给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各科成绩、总评、班级名次及年级名次,或一张“各科成绩一览表”,让家长自己看,然后,像告学生状一样“通告”家长,某同学不按时交作业,某某上课讲话搞小动作等。这种家长会的内容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名次摆在第一位。其实家长只能粗略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班级中的成绩名次及一般情况,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中的学习、纪律、思想品德、心理动态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如何教育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的老师在考试后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名,以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样做其实有利也有弊。有的学生在成绩不理想时,为了逃避家长的批评或斥责,采用自己代签等方法瞒天过海,这容易造成学生不诚实的现象。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需要细致地做好有关工作,保证学生在学业进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约见家长到校了解情况和配合教育在所难免,但如果约见家长方法不当,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因此、约见家长要注意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四个注意。一是注意通知家长的方法。教师约家长到学校多数是因为学生或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或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因突发事件等。而恰恰是这样的学生极不情愿家长到校。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强迫学生通知家长,或让其停课;否则往往导致学生因怕请家长而逃学出走。较稳妥的办法是教师亲自打电话或请其他学生代为通知。二是注意约见时…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家庭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举足轻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学生的实践机会就会大大增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家长的参与和协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家访、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成员情况、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重视程度、社区基本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或与家长共同切磋读写能力提高的途径等等,激励家长参与到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过程之中。为家校协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云南教育》2005,(17):44-44
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的桥梁,它是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了解,统一思想、形成家校教育共识的有效途径。但家长会的这种功能只有采取与性质相应的做法才能兑现。家长座谈会是家长与教师公平对话的活动,应针对班级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沟通交流,分析研究,如果教师动辄大声点家长或学生姓名,数落学生的缺点,发一通牢骚,把家长座谈会开成训斥会、牢骚会或报告会,都有悖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多年。每年都出现家长送学生到校门口,孩子不让家长离开,或哭着不愿入班,或课堂中随意外出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心理恐惧、焦虑等。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段不适应期?  相似文献   

8.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  相似文献   

9.
呼唤安静     
呼唤安静初月静前不久,我以(我对家长最不满意的)为题,要求学生给老师写一封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我把学生的信大致分类之后,发现有半数以上是反映家庭学习环境不安静,以致引起学生不满的。有的家长每天晚上邀人在家打麻将;或举办家庭卡拉OK演唱会、舞会;有的家长...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家庭因素有:①家长文化程度: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对子女学习关心较多,子女在学习上困难就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对子女学习关心较少,子女在学习上困难较多。②家长的性格爱好:家长性格沉稳或家长有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的,有利于帮助子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家长性格暴躁或家长有不良嗜好的,则不利于子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③家庭关系紧张,则子女学习上的困难就较多。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群全,一般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有时称小团体,国外也称"隐形组织"。处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迫切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同时,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发展,但他们的自我认识仍然是借助于他人或小群体的评价来实现的。再则,青少年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着许多新事物、新困惑,而他们又不愿意或不可能同家长或老师交流,因…  相似文献   

13.
随迁型陪读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进入乡镇或城市,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调查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从随迁型陪读对陪读家庭、被陪读学生和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家长理性对待陪读。  相似文献   

14.
座谈会,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做好以后工作而进行的讨论会。作为学校来说,召开的座谈会一般有三种: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可时下,一些学校对这“三会”一点儿都不重视,有的学校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也不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如此,学校怎能知道家长对学生、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呢?就是开了学生座谈会,也只是应付了事,不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使学校的教育做不到有的放矢。开教师座谈会更是少得可怜,使得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看法、意见等都成了“空对空”的演习。我想,只有定期召开有实效性的“三会”,才能增进师…  相似文献   

15.
程旭华 《甘肃教育》2000,(11):13-14
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要抓好班集体工作,一定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呢 ? 一、探索规律,有的放矢 学校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是启迪学生心灵,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环节。我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家庭背景上来看,大约可分正常型、溺爱型、放任型和特殊家庭型四类。我们主要分析后三种学生。①溺爱型。娇生惯养,事事依靠家长,生活能力差或只知道学习,不会接人待事,心理承受力差;②放任型。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没有时间管理学生,更无时间与学生沟通,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打电…  相似文献   

16.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变味的“家长会”黄彬,万荣林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其本意是加强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共同将学生培养成材。然而,不少中小学的家长会正在走调变味,使学生闻风丧胆,使家长望而生畏。家长会变为“告状会”在家长会上,老师...  相似文献   

18.
“特长生”就是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成绩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相对优秀或者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专长。往往在他们班级、学校中显得比较出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因此,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缺陷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而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9.
何尤 《教育艺术》2005,(1):39-39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相互理解支持,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教师了解了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家长也通过家长会了解到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守纪等情况。然后教师、家长共同研究,寻求互相配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或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辩论、小品表演、游戏等多种亲子互动形式把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让家长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心理特点与成长规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完善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