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熏陶是内地新疆高中班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即本体部分;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即辅体部分。一体两翼,方能让新疆学生在汉语文天地中自由翱翔。《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建立在语文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功能的相互作用之上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构建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世界,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承传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语言或别的什么纯知识和技能训练。可…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性突现了感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因此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昭然若揭了。  相似文献   

5.
何云 《考试周刊》2012,(73):49-49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在作业设计中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我对语文作业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而身处广阔的农村天地,“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帮我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总之。“新课程”赋予语文作业“新面孔”。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必须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曾说过:"对于儿童的‘五大解放’,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对小学作文教学是十分有用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创新,可以在课文中抓住习作的训练点,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作业以关注工具性为主,忽视作业的人文关怀,而作业的人文性恰恰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在我们平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语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此,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春阳 《天津教育》2022,(20):108-110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综合型、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最为基础的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课程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功能的发挥,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课后作业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应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充分重视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并通过课后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与布置,来激发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仇敏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4):117-120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功能,提升主体的审美精神和完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达到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必须重视话语语境及其运用,它是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力和基本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作业观认为 ,课后作业的功能是巩固、检查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 ,而新课程理念上的现代作业观则认为 ,课后作业的功能不仅仅是巩固 ,检查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还担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后作业也应遵循“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结合小学语文“总目标” ,与“阶段目标”的要求 ,采用“三维”相融 ,进行创新设计。为了使课后作业能充分促进学生发展 ,全…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积极倡导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这些崭新的概念,使我对语文作业的认识有了新的定位,在设计作业时开始关注其人文内涵,开阔语文作业设计思路。两年多来,在设计作业时,我主要从自主、实践和趣味性几方面做了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刘叶花 《考试周刊》2011,(87):50-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引领我们确立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出作业设计要更加关注人文内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作业也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起"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芦维存 《甘肃教育》2009,(11):42-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现行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工具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文性。确认了语文的人文性,就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应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学生做语文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正确处理好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新课标理念下,作业布置除了传统的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考虑的是多元化的目标,即能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周莺歌 《新疆教育》2012,(13):223-2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晤丈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艾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晤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