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心灵的全部活动与状态都是对此本质倾向性的实现,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尽可皆溯源于理。就此而言,朱子之心性论也可谓是建立了一种有别于陆氏心学、从“当然”之性理出发贯通心体的“纵贯系统”与“圆密宏大之心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读者接受角度对叶燮的审美意象论进行全面观照。从俗儒的接受角度,叶燮主张“理于何通”“处当时之境会”的解法;“解与不解”造成“陈熟生新”的表达效果;“虚实互立、有无相生”“非实写理事情”的创作方法,这些与读者接受理论的“情境论”、“读者期待视野”、“虚实效果论”、非求真论的批评标准颇具相似之处,本文就此逐一论之。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4.
张则如 《教师》2010,(30):77-77
本文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构建“。理协调”的认识,从运用“期望调控”论、“人格魅力”论和“教学策略”论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做法。  相似文献   

5.
“述经”和“叙理”是刘勰论体观的两个重要方面。“述经”不能离开“叙理”单独存在;“叙理”立论须依据包括“述经”在内的各种学说。另外,观点新颖、论证周密的论文能够得到刘勰的高度评价。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依傍儒家学说立论,说理缜密,富有创见性,因此颇受刘勰好评。  相似文献   

6.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7.
吕坤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心性论上主张“万理具于心”,认为人的“义理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义理之性”的“善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的“恶”则是后天“异化”的产物。在理欲论上肯定合理的“人欲”,反对“灭人心而去之”,并把“理欲之辩”归结为“公私之辩”。在“定静”说中提出了治心、省察、慎独、寡欲、居敬的修养方法。他还对男尊女卑的陈旧伦理恩赧讲行了深入的批判.歌颂妇女的智慧、勇敢和对直垫势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8.
高拱建构实政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基础,是他在宇宙观上阐发的“天地之间惟一气”的气本论。这一命题有三层意涵:一是“常久不息,化生万物”的元气本原论;二是“气具夫理”、“理具于气”的气本体论:三是“人只是一个性,此言气质之性”的气质人性论。高拱气本论思想在宋明气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践哲学理念的“两课”教改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 课” 是 系 统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和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和 基 本 环 节 。 其 基 本目 标 是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由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认 知转 化 为 认 同 ,由 认 同 转 化 为 信 仰 ,再 由 信 仰 外 化 为行 动 ,实 现 知 、情 、、行 的 有 机 统 一 。 为 了 达 到 这 一目 标 ,加 强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切 实 贯 彻 理 论 和 实 践 相结 合 的 教 育 方 针 ,拓 展“两 课”教 学 空 间 ,推 行 双 轨制 教 学 模 式 ,是 提 升 “两 课” 教 学 实 效 性 的 有 效 途径 。这 既 是…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思想着重强调共同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而近代启蒙哲学指出:政治共同体生活必须基于人类的理性和契约,这种观念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于促进或调和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契约。无论是契约还是国家,都根源于人的理性本质,国家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存在,而是理性人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大学理念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灵魂。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出现理念继承上的断裂,西方大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一度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大学理念。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引发了教育界对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乌托邦既相矛盾,又辩证地统一于现代化实践中。在这其中,工具理性是乌托邦理想形成的根据,乌托邦理想体现了理性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在理性与理想追求之间保持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4.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湛甘泉是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学派的无可争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说。亦修正和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把陈白沙的“心具万理万物”、“虚明静一”、“以自然为宗”的理论,修正、发展成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动静一心”、“以自然为至”。  相似文献   

16.
被奉为民主主义先驱的卢梭其政治哲学却蕴含民粹主义倾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本是政治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逻辑支点,卢梭却彻底排斥工具理性,以价值世界颠覆事实世界,建立起应然的理想国。他以独特的联合契约形成了抽象的公意,成为民主主义的理念基础。但公意支配一切,个体自由在公意中沦落,制度在公意中缺失,使民主主义有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可能与倾向。  相似文献   

17.
老庄道家与早期"中和"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一词的核心意义确立于春秋到汉初,其确立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从传统意义上的偏于社会层面的追求“适中和谐”到宇宙背景下“致中和”的天人合一,“中和”学说体系的维度更趋于开放性、包容性和整体性。在这一重建过程中,老庄及其所影响而生的秦汉之际道家流派对“中”、“和”观念本体意义的提升和心性论意义的深度阐释,乃是不可忽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成文法对证据规定不完善或没有规定时,法官可在正义、公平、正确和合理的前提下,依据自由裁量权对证据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教师观的基本思想是教师"真我"理念。为试图解决现代性危机下技术理性冲击所带来的教师内心失序问题,帕尔默呼唤教师"真我"的复归。教师"真我"是教师本体意义上的真实与完整,得益于教师充分的自我认识,指向自我本质的觉察和灵性的解放。帕尔默关注教师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在以人学为基础的教育视域中重新解读教师"真我",教师"真我"表现为以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特征,以在悖论中把握统一为旨归。塑造教师"真我"是优秀教学的前提,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在职业生活中守护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科学预设是作为科学活动的不证自明的前提的观念。其合理性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逻辑经验主义到历史主义,再到自然主义的变化过程。科学预设是科学理论建构的主导因素,也是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性原则和标准建构的前提或指南,科学哲学应提供一套高层的科学预设来指引科学活动,而不能因为预设的可误、可变化而否定其合理性。科学预设不仅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侦查讯问,也是法庭审判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