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帕克·帕尔默教师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作为教师自我个性核心(core of selfhood)的教师"真我"(true self)。"真我"即内在真理,若与外部表现相统一则构成"潜藏整体"(a hiddenworld)。"真我"丧失造成"潜藏整体"破损,分离生活开始,是教师孤独痛苦的根源。只有以悖论式整体思考方式认识教师职业,构建以主体为中心的集认识、教学、学习于一身的真理共同体,才能发现教师"真我",回归"潜藏整体"。  相似文献   

2.
教了一辈子的书,当一名好教师可以说是我毕生的追求。实际上,我也曾经认为自己是一名好教师,并为此而沾沾自喜。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了,我还差得远呢!爱护学生、认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以这些标准来理解好教师,确有肤浅之嫌。帕克·帕尔默告诉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说得通俗一点,好教师的教学,与教师自己作为人的真心真我、真  相似文献   

3.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问我接触过的教师一个相同的问题:“您在教学中经常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其答复,原因有二:其一,是对所教授的学科的准确把握;其二,是对所教的学生的完整认识。确实,一直以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视角多是从教师对学科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角度展开的。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我明白了第三个主要原因——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而且前两者困惑的解决依赖于后者。教师不了解自我就无法了解学生,更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来吃透学科。而教师自我的力量如果没有起作用,外部力量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我的力量起作用呢?本书最深刻的洞察理解是:引领教师前行的是教师的心灵导师,教师需要与我们的心灵导师相遇。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教师们也未敢偷懒。好教师共有的一种特质是他们有一种把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教师如何树立专业自我意识,才能实现自身专业价值?通过明确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常问"我是谁"、为教师提供交流机会和充分利用文化影响四个方面建立并完善教师专业自我。  相似文献   

6.
刘徽 《现代教学》2006,(3):58-60
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他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并提出了教育改革应从教师心灵出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转型与不断加剧的高等教育变革使大学教师在对"主我"与"客我"关系的道德调节中出现了自我伦理异化,它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整体关系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社会现代化中价值观的转向、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自我实践与反思重构大学教师自我德性伦理,实现对自我和谐关系之网的良好把握.使自我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成为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着的人.  相似文献   

8.
杨小华 《政治课教学》2015,(Z1):113-115
当前,教师的发展往往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专业化,很少关注自身的情感、认同的专业精神,即"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而专业智慧和专业精神正是教师文化自觉的内驱力。苏格拉底提出:"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因此,研究自己的成长历程既是对过去人生的得失自我关怀,也是自己在新的发展方向上自我超越。一、"我"的教育成长历练(一)小学和初中阶段——书香熏陶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紧靠县城的"小  相似文献   

9.
教师完整的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的特点是"我为",目的性价值的特点是"为我"。教师的主体生命与劳动工具无法剥离,这一特点要求统一实现教师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目的性价值失落、工具性价值异化的现象异常突出。从这一问题入手,分析教师角色认定工具化、教师个人价值消解、教师个体差异性弱化、教师情感泯灭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教师目的性价值回归、实现教师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代表教育研究"语言学转向"影响下的一种实践认识论。在科层制和后现代状况交替影响的中国当下学校生活情境中,教师的"自我认同"要么被割裂为相互孤立的领域,要么被视作无法把握的虚幻的对象,其共同结果是教师自我的迷失。交往行动在帮助教师寻找和建构真实的自我方面具有其他行动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交往行动达成教师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个人和学校机构的话语伦理必须以理性的、寻找"真我"的对话规则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倪鸣 《江苏教育》2012,(31):16-19
我们常常会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称为"进修",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包含着教师对自我的深切期待。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多的并非"进修",而是以平和、淡泊之心"静修"。静修,找寻师爱之本真教师,于我而言是儿时的理想与追求。也许因为这样一种原初的教师情结,1996年师范毕业,我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任教。由于一位老教  相似文献   

12.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然而当前教师德性有在关系存在中逐渐消解的迹象,这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实现成就学生与成就"德性我"的统一。而造成教师德性消解的根源在于,学校内部分工条件下,教师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互动中教师存在的分散。教师德性要回归本真之理路,就要在趋向教师存在的统一状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其自我世界、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职业人和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其构成要素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的专业发展将教师作为一个技术人看待,遮蔽了教师作为情感人,心理人与社会人的完整人性。教师人生成长则关注教师完整生命优化,实现为人与为师的统一,关照教师人生发展的全程。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主体生命机体与精神世界优化与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理想、理念、素养、自我与外境"的系统优化历程,最终通过教师每日的行为活动来实现。"身心、生活、教学、学习、研究、交流、资源,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八大活动,也是重要的路径。这展露为一种系统性、主体性、生态性的成长模式,可谓名为"全景式"教师人生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新的"生活艺术",新手教师学习是新手教师持续追求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实践性活动.新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呈现"边缘人"的身份,其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关注点、职业认同等方面相对于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具有边缘性.基于新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边缘人"的身份,需要依托相互关联的专业成长模式、混合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管理模式、临床指导学习模式支撑起新手教师的学习过程,使其最终走向教育教学"中心追求者"的身份,促使新手教师实现以发展教学专长、关注学生学习、自我认同与完整为中心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要在报刊网络问题征答中,树立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捕捉小问题;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提炼"真"问题;克服自我心理障碍,激发老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师教育研究话语的变迁,教师的形象隐喻由"教师是技术熟练者、反思性实践家"发展到教师作为"个人",对教师的成长研究从"局限于知识论视角的二元的、向外的探究"发展到"方法论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向内的生活体验"。教师发展由此发生了追问"我是谁?"的本体论转向。这与中国传统儒学和西方现象学视角不谋而合,都是从内部开始,直接指向个人的体验、生活、履历,进而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建构和自我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对于教学,人们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如,教学应符合社会的期待与需求,符合国家的政策与规定,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教学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与原则,讲究教育的技巧与艺术等,但人们很少想到,教学还应有点骨气与勇气.对于教师,人们也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不同标准,如,教师应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充裕的教育智慧和视生如子的教育关爱等,但人们很少想到,教师还应有真情和自我.美国著名作家、教师和活动家帕克·J·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对人们很少关注或不予关注的“教学勇气”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并进行了深刻阐释,读后让人深受启发.教学勇气指的是教师以真我的方式、以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去教学的信念.帕尔默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提出教学勇气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1]本文结合教育改革阐述如何理解与实现教学勇气.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研究》2021,(6):58-63
本文从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以"教学在场"与"教师在场"之辨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认为教学在场是回归教学本质的应有之义。教学在场始于教师主观意识的觉醒,通过教师与作为他者的学生主体性相遇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能动参与教育变革。教师的专业联结是实现教学在场的关键。实现教学在场的路径在于:教师在外在角色与内在自我的联结中实现自我完整;教师在与学生的联结中实现主体性相遇;教师在与所教学科的联结中构建个性化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与教育情境的联结中拥抱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