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马琳在第48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技、战术上的优势与不足,并由此探求直拍进攻型打法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马琳在第4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的分析,找出其在技术、战术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他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并由此探求直拍快攻打法共性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数理统计和观察法,从握拍方法、打法类型、横、直拍进攻型选手的技术几方面对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青少年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中,左、右手握拍的比例为2.3:7.7;直拍选手人数略有增加;但直拍正胶快攻型打法和削攻型打法人才匮乏;横拍弧快类打法优势地位明显;横拍快弧打法后备力量不足;“前四板”抢攻积极.得分能力较强,但相持段的得分能力较弱;比赛中心理不够稳定.身体素质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三段指标分析法,对王皓在三场决赛中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王浩在技、战术上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直拍进攻型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运用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乒乓球直拍选手攻打反手位球不占优势,“直拍横打”技术的出现,为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发展直拍快攻打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完善和大胆运用这一技术,中国传统的直拍打法,必将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和决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直拍进攻打法和横拍打法;直拍进攻打法中的单面攻型和直拍横打型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总结出直拍进攻打法的共性和规律,探讨直拍进攻打法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拍进攻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世界优秀女子一线横板弧圈球结合快攻型打法5名乒乓球选手为研究对象,采取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其2010~2012年间参加的50场国际比赛录像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通过对女子横板"弧快"打法方法的技战术特征分析得出"弧快"打法选手发抢段使用率、得分率均为良好,发球和发球抢攻战术是发抢段主要得分手段,发球后控制技术也具有一定得分实力;接抢段使用率、得分率都为优秀,接发球、接发球抢攻、接球后抢攻是接抢段主要得分手段;其相持段使用率保持在良好水平,得分率为及格,该打法相持段反手得分能力突出。  相似文献   

8.
直拍横打技术对广东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马琳对柳承敏的录像分析,发现双方均是直拍快攻型选手,而马琳反手是推挡加横打型,柳承敏反手是推挡加攻球型,马琳的直拍横打优于柳承敏的反手推挡,直拍横打解决了直拍运动员反手攻击力不强的问题,直拍近台快攻打法有强大的生命力。结合广东部分高校体育专业乒乓球班学生与普通系乒乓球班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访谈了广东高校一些乒乓球教师,结果表明,广东高校乒乓球直拍横打的发展比较滞后,应该在乒乓球教学中采取措施开展直拍横打,方能使乒乓球的群众性运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直拍横打主要解决直拍打法反手位相持能力弱,反手进攻能力差的缺点。王皓是直拍横打的代表人物,在第28届和29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王皓分别输给了同为直拍单面攻代表人物柳承敏、马琳。对这两场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探索直拍横打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对直拍横打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拍横打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削球打法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削球打法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不强,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抢攻使用率和得分率与进攻型打法相比较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削球打法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较高,相持段的技战术非常重要;正手削球的稳定性亟待加强.国际乒联对兵乓球做出规则和器材的修改,诸如球拍两面覆盖不同颜色、无遮挡发球、40mm大球、11分制、无机胶水等等,给削球打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日本队在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技战术打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女排主要战术进攻特点是以3号位快速多变为核心,结合2、4号位两边拉开强攻。第一、二、六轮次以井上香织的3号位近体快、2号位单脚背飞为掩护,结合两边的拉开进攻及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第三、四、五轮次以山本爱的2号位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4号位强攻是日本女排各轮次重要得分手段,效果较好。日本队的主攻手木村纱织是国际排联公布的最佳得分手的第一名。2号位强攻、后排攻效果一般。但得分超过中国女排。快攻组成率较高,效果较好。高质量的接发球是保证日本女排战术高效率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尹依  董宁 《四川体育科学》2003,(1):39-40,58
本文通过对八一女排主场比赛进攻效果的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即:在进攻中主要以强攻为主,且在反击中运用较多;主要从4号位进行强攻,在快攻中,前快球使用最多而短平快是扣死率最高的一种快攻方式,同时后排进攻运用较灵活。今后,重点应解决快攻力量较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快攻做为篮球运动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通过观察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比赛中快攻战术运用的情况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和寻找篮球运动快攻教学与训练的普遍规律以及存在问题。快攻意识较强、能比较有效的把握快攻战术的运用时机,但快攻战术意识快攻战术运用过程中的战术结构上的粗糙、以及防守攻击性的薄弱而导致由断球后发动快攻战术次数上的不足,是整整联赛中各队在快攻战术运用中反映出的普遍观点。  相似文献   

14.
排球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与战术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排球发球区规则修改对快攻战术系统的影响,认为发球区规则修改使得在原发球区规则下形成的以2、3号位之间区域为战术组织中心构建的快攻战术系统出现了结构性缺陷;提出针对发球区规则的修改,应该在原快攻战术系统的基础上,以3、4号位之间区域为另一战术组织中心构建新的快攻战术系统,使快攻战术系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足球比赛快速进攻的手段与攻击位置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笔者通过分析 ,得出快速进攻效果明显比一般进攻效果好 ,且在不同的场区发动快速进攻的方式与攻击的位置不同。最好的手段是中长距离斜传球 ,最佳的攻击位置是肋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当代篮球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青年学生参与篮球运动中的快攻意识形成及临场运用过程,对青年学生快攻意识的培养及成效进行探讨.认为篮球快攻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细腻的,并且需要长期学习和培养的连续性过程,是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术、战术教学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课堂教学比赛进攻快攻意识的科学训练方法,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阶段教学过程、训练过程中,使快攻意识与其它战术意识和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并有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冯伟 《安徽体育科技》2013,(5):27-28,60
通过录像观察法,对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31场比赛76个进球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攻方式上,快速反击进球最多,定位球进球最少;快速反击第4时段进球最多.在进攻路线上,中路进攻进球最多,定位球进球最少;边路进攻的快速反击进球要明显多于阵地进攻.在进球前传球次数上,进球前1次传球进球最多,8次传球以后进球逐渐减少.在进球前获得球权方式上,中场抢断次数最多,其次是后场和前场抢断;前锋和中场队员进球最多的来自于中场抢断,后卫进球最多的来自于后场抢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13届欧洲杯足球赛运用快速反击战术获得进球的统计分析,揭示世界强队在不同场区、不同时段、不同策动方式运用快速反击战术的基本规律,揭示快速反击战术的运用与名次排序的等级相关关系,并指出本届欧洲杯足球赛中运用快速反击战术的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女子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运动员发抢段平均得分率良好,发抢段主要得分手段为发球和发球抢攻;接抢段平均得分率优秀,且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运动员接抢段技战术使用各具特色;相持段平均得分率为及格,反手技战术为主要得分手段。通过对运动员三段得分率、使用率与名次进行卡方检验得出检验发抢段、接抢段技战术表现与其排名有显著性相关,运动员的技战术在三段得分率及使用率个体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第9届世界杯中国女排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3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女排总体进攻扣死率均高于对手。其中强攻与2000年奥运会相比,有较大提高,但不稳定,失误率高;快攻运用效果较好,失误率少,且以背快效果最佳,在比赛关键时刻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今后还须加强快攻与强攻、快攻与后攻的掩护配合,才能保持总体进攻的攻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