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内涵或外延看,“制片人”都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组长”、“责编”之类的新名词。当它以清新的面貌、强劲的势头出现于中国影视界并逐渐被广泛运用时,影视界也随之被注入新的活力,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最初开始强调电影制片管理,到1985年任命第一批电视剧制片人,及至9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片人制”也逐渐得到重视。一部分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视点出发。对“制片人”及“制片人制”进行探索与思考。这对于推动“制片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影视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制片人制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迄今为止出现的探索性文章中,论及实行制片人制的必然性,多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营意识、用人机制和竞争意识入手,如周鸿铎先生的《市场经济呼唤制片人制》。制片人制以其权责分明、责利挂钩的“承包”形式,优劳优得的分配方式,与改革开放的整体步伐踏上了和谐的节拍。 然而,笔者一直认为:“人”的发展,是所有为发展所作努力的终极目的,所有的发展都可谓是源“人”而起,并最终为“人”而来。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哲学意义上对制片人制进行另一种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制片人制在各级电视媒体得到广泛推行。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我国的制片人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运作模式,现有的电视栏目制片人,自身素质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台在实际运作时,或是移花接木,以“制片人制”的名义按老方法运作;或是把“制片人制”变成了简单的“经营承包”,制片人变成了“找钱人”、“捞钱人”。健全运行的制度是保障,人的因素是关键,在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制片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作为栏目的策划者和管理者,电视栏…  相似文献   

3.
“制片人”,是一个逐步为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称谓。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全国省市电视台电视制片人情况调查》显示,业内人士对电视制片人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是:统管节目策划,制作流程,经费支出,人员调配和节目营销的人员。可见,制片人占据着电视栏目的中心位置。 “制片人”的称谓是西方的舶来品。我国的电视制片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电视台采用的一种新的内部运行机制。在当前体制下,制片人特别是栏目制片人难以避免地受到诸多约束,如人权、财权、经营权、节目权等得不到充分落实,甚至在一些台制片人还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时髦称号。人们在不断呼吁尽快完善制片人制度、充分发挥制片人优势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制片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及这种素质的发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台湾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现状 “制片人”是指能够把握社会动态和观众心理,对节目的选题、总体设计、人员调度、财务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和领导的节目制作总负责人。而“制片人中心制”指的就是制片人在节目的制作以及运营中起主导作用,对有关节目的各项事宜全权负责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所谓“制片人”,就是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生产诸要素的组织者。他们根据电视台对节目的定位和要求,负责确定选题、编制预算、实施制作,全程掌控电视节目的生产。而“制片人制”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制片人,把采编播人员的利益与节目质量、节目经营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节目制作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6.
“制片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电影制片厂老板为控制导演开支过大,降低成本的一项管理制度,即“制片人制”。现在所谓的制片人是指在影视制作中对节目的内容、人员组成和经费运作进行把关的人,是受本单位法人代表委托,在创作集体中的全权代表、总负责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电视体制改革 ,近几年电视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制片人制 ,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制播分离新模式。如果说电视制片人是中国电视体制改革的“先头部队” ,那么 ,制播分离的模式 ,则是这支队伍“抢滩登陆”并渐立脚跟的成功之途。(一 )我国电视界关于“制片人”这一概念有十几种说法 ,业内人士认可并较为权威的解释是“中国电视制片人是电视片生产诸要素合理配置的组织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 ,见《电视研究》99.2期 )。“制片人制” ,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电视经营运作机制。国际上 ,在电视节目完全商品化的体制下 ,…  相似文献   

8.
梁建增,对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每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片尾都要打出他的名字;陌生,是因为老百姓不很明白制片人何职何能,于是对“制片人”三个字后面的姓名也就很容易熟视无睹了。电视制片人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的首脑。给整个节目或栏目定位,确定选题,策划报道,调配人员拍片,指导记者修改片子等都是制片人最起码的职责。所以,一个节目或栏目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片人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制片人制在不断的推行和完善中,已经成为电视事业管理体制的一种趋势。从理论上讲,它的发展方向是独立制片人制,也就是说,制片人在节目生产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电视台之间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买卖关系。这就意味着,电视台内部的一些节目制作单位,只有从经费自立着手,不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才有可能积累起一定实力,从而从电视台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的独立制片人。从实际做法上讲,现行制片人制也正是通过向制片人下放生产要素的处置权,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比如节目运作资金上的“切块下拨,节约提成”等。但是现在呼声很大的一个难题是经费的使用与制片人的责任、编创人员的利益没有完全挂钩。“制  相似文献   

10.
洞察观众是最高机密——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凌 《传媒》2008,(9):51-53
一个名叫Kim Gordon的英国资深电视人,曾“混迹”于英国电视界达16年之久,先后在伦敦新闻集团、LWT、GrandaTV供职。既做过新闻与事实类节目,也做过娱乐类节目;曾当过名牌栏目“新闻之夜”(NEWSNIGHT)的制作人和青少年娱乐部节目研发高级制片人,还曾做过独立制片人。  相似文献   

11.
(一)中央电视合《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栏目制片人制模式特征:栏目设立总制片人制和子栏目制版人制。突出表现在:1.用人上除核心成员是台内业务骨干之外,记者编辑绝大部分向社会公开招聘;2.经费上,采用承包制,“以栏目养栏目”;3.制片人在人才的选用、选题的确立和经费支配中有一定的实权;4.栏目内部竞争和约束机制较强;5.栏目影响大、知名度高。(二)广东电视台的“周末版”栏目制片人制模式特征:栏目实行频道总监负责下的栏目制片人制。具体反映在:1.用人上以自内现有人员为主,很少聘用外面的社会人员;2经费上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栏目或节目的灵魂,制片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基本方面自然不必多言,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别说是制片人,就连一个普通的电视人都算不上。在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对于制片人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创新意识如今的电视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视制片人制起源于80年代中期。最先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和《中国姑娘》4部电视连续剧摄制中,引入电视“制片人”管理机制的。此后,中央电视台又于1993年5月在第一个早间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中试行了制片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电视战线兴起的“电视节目栏目化,栏目实行制片人制”,是电视改革深化的产物。笔者担任制片人后,越来越感到这一新型机制对我们编辑记者是一种福音,它既能够锻炼人培养人,又有利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制片人制是锻炼培养电视人才的科学机制。 现在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经常看到某个栏目某部电视片的制片人某某某的字幕,行家一看就知道他是这个栏目或这部电视片的负责人,或日“当家人”。就是观众也知道电视片是制作人领导制作的。制作得好与不好,他要负主要责任。事实正是如此,制片人就是某个栏目或某部电视片的全权…  相似文献   

15.
“制片人制”起源于二十年代的美国电影界,到六十年代末,开始影响到西方整个电视行业。到如今西方的制片人制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制片人制在中国电视行业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的历史必然。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成功地运用了栏目制片人制,可以说代表着中国电视改革的方向。接着,上海台、广东台、北京台等大台也成功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制片人制作为突破传统体制的一项新举措,直到当今仍是影视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制片人曾有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制片人”这个名词大面积引入电视及相关的传媒界,如栏目结构的细化、宣传主体的多元化、节目色调的多样性、业务运作的明晰度等等,电视业似乎渐入佳境。然而,我们也看到现在电视节目显得有些琐碎杂乱、缺少亮点等渐露端倪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这些变化大部分缘于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嬗动,来源于市场经济的渐深渐细的影响;但是,从电视业务具体运作体制上分析,这些变化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与节目“制片人”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制片人作为一个栏目或节目的灵魂,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7.
陈一 《声屏世界》2009,(11):15-17
中国电视产业化是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国家重新允许媒体经营广告;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立“四级办台”方针的同时,提出“多种经营,广开财源”:1985年广电部任命首批电视剧制片人;进入90年代后,全国电视台开始推行制片人制度;2004年广电总局提出《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顾蔚 《新闻实践》2002,(3):62-64
危机新闻:“9·11”创造良机2001年9月11日上午9点不到,CNN(美国有线电视网)纽约新闻部电视墙上突然插入世界贸易大厦着火的镜头,直播室顿时陷人一片嘈杂之中。制片人一声令下,镜头马上切换到现场。制片人不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贺岁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释  陈强 《现代传播》2004,(1):114-117
关于贺岁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片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观点 ,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是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学专家胡克、《大众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蔡师勇以及北京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等人 ,这种观点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势。所谓“档期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 ,他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所谓“模糊说” ,…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已明显地成为电视发展的一种趋势。栏目化为观众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欣赏到各自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种最佳形式。有栏目就有制片人,而随着电视栏目的定位、规范,“栏目制片人”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专业名称。 栏目制片人是整个栏目运作的主导,是栏目的总指挥。因为栏目相较其他形式来说,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