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14,(27):10-13
教师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的使命。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才能跟紧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引领学生捧起书本,一起徜徉于书山学海。教师读书,理所应当。然而。一份对本市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调查显示,与教师表现出的对阅读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超过八成的教师每天读书少于1小时,六成的教师在过去一年中的阅读量少于4本,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中的期刊杂志订阅低于2本。  相似文献   

2.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种答案。有的人为求知读书,有的人为敲门读书,有的人为修养读书,有的人为猎奇读书,有的人为消遣读书,也有的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所以不读书日前《人民日报》披露一组数字,2011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4.3本,而韩国是10本,俄罗斯是20本,以色列是60本,等于中国人的13.9倍。有专家分析,中国人读书量之所以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功利性"作怪,因为读书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  相似文献   

3.
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琅琅书声,经常被用作校园文明的代名词。而中国人一年的平均读书量仅仅是0.7本,韩国人是7本,日本人是40本,俄国人每5个家庭一套《普希金全集》……读书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改变中国人的读书窘境,必须从校园开始,从校长、教师开始。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校园读书,整个社会才会读书。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4,(12):4-4
第三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近日公布,数据显示,首先国民阅读率5年来持续走低,去年只有51.7%,比1998年下降了8.7%,换言之,有近半数的国民基本不读书。其次是国人为什么不读书?超过半数人的回答是“没时间”。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 《留学生》2014,(10):57-57
在地铁里、公园内、高速火车或飞机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法国人专心致志地读书、看报的身影。在咖啡馆或酒馆,有人以一杯咖啡或一瓶啤酒,就能“煲”好几个小时的“书粥”。读书成为大多数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2,(Z1):42-43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钟,如果超过25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25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这种方法叫做25分钟读书法。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25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20页,约15000字。如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600页,一年的阅读量相当于读24本300页的书。但是要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5000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一件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乐事。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把读书形象地喻为"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法国哲学家巴罗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会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以崇尚读书为荣,并且以好读书、苦读书的精神著称于世。“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都是古代人勤奋读书的典型例子。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似乎都变得懒惰了,不想读书了。2008年,有个国际性的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低得让人脸红。虽说我国每年出版的各类图书大约有三四十万种,但户均消费图书不足2本。有读书习惯的居民仅占总人数的5%左右,  相似文献   

10.
薛来彩 《小读者》2013,(4):35-35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分别是以色列与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更是达68本之多。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在最近发表的报告中指出,美国人阅读率在持续下降25年后于2008年首次逆转,成人读书率再次超过50%。2004年报告显示,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阅读小说、短篇故事、戏剧或诗歌的人数还不到一半。  相似文献   

12.
王春 《考试周刊》2014,(58):160-160
正现今社会,随着网络、电视的冲击,读书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视觉的冲击,而忽略文字对我们的影响。而要真正学到知识,应该以阅读为主渠道。据统计:"中国人均读书4.3本(包括网络文学和教科书),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大人不爱读书,孩子也不爱读书,不读书何谈进步呢?凡是集大成者无不以读书为先,用书武装自己,  相似文献   

13.
<正>读一本好书,好比品一杯好茶,能滋润干涸的心灵;读一本好书,好似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一本好书,好像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能愉悦我们的心情;读一本好书,宛如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能填饱我们的头脑。读书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经历,而我的读书经历穿插着两代人的爱。  相似文献   

14.
正读书专指传统的"纸质阅读"。据调查显示,我国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这组数据足以说明目前大家对阅读的缺失。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来读课外书的更是寥寥无几。我们班(四年级)47个学生,居然有10多人从未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家里除了有限的几本优秀作文书,没有别的课外书。他们课余时间不是跟伙伴玩就是看电视、上网。  相似文献   

15.
读书,是一件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乐事。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把读书形象地喻为“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法国哲学家巴罗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会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幽婉的安慰者。”这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读书随感     
巫洪金 《生活教育》2014,(22):67-68
正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异不是遗传,不是智商,而是读书——读的书不如人多,不如人广,不如人深。读书的广度决定人生的跨度,读书的深度决定人生的力度,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为何读书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因为:读书是最好的德育。读好书,做好人;与经典为友,与大师为友,与文化为友,与真理为友。开展读书活动,能把人类优秀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根植在学生心中,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多少代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  相似文献   

17.
近期看了一则法国民众读书的报道:在法国,常常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人捧着一本厚厚的小说在津津有味的读,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书包上学的青少年,也不乏匆匆赶去上班的上班族,囊括了社会各个职业和阶层。最近  相似文献   

18.
张俊 《青年教师》2004,(7):43-43
读书,是一件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乐事: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把读书形象地喻为“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法国哲学家巴罗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会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幽婉的安慰。”这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做人     
读书与做人似乎颇有些“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意味。读书固然对于提高人的素质 ,端正人的品行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是否读书者就一定比不读书者、或读书多者就一定比读书少者品行高洁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 )一个人德性的修养 ,情操的陶冶 ,品格的形成 ,内心的开悟 ,本不是唯读书之华山一条路。因而 ,不识字的武训 ,一样可以成圣成贤 ;不识字的惠能 ,一样可以悟道成佛 ;“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样可以成就其王霸之业。惠能目不识丁 ,就连那首流传千古的偈子“菩堤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也是惠能口述求别人写到墙…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世界。世界最爱读书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孩子对书产生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