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集合概念是一种比较特殊、比较难以把握的概念,由于集合概念的理论本身比较模糊,逻辑教材中对集合概念的定义又不够准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揭示其内涵——集合概念是指相对关系中的同类个体组成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同时,集合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要揭示其内涵,应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判别。该文提出了几种简易的识别方法:在性质命题的主项前加“每一”的方法。找到准确构成概念所反映事物的下一层的方法,构成性质命题的方法和三段论推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对其理解的是否正确和深刻直接影响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好坏。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同学们概念理解相混淆引起解题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我就列举三组极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辨析以引起同学们对辨析概念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的,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形式。因此,只有正确地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才能明确概念,避免出现在推理过程中思维和逻辑上的混乱。力求指出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方法;定义区分、技巧区分、语境区分,提出区分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的基础是事物的"类"。而事物的"类"是由相同的个别事物即"分子"构成的。结合逻辑思维的实际情况,有必要把"分子"分为集合体和非集合体两种情况,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正是由于它们所反映的分子情形不同。正确地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对于解决逻辑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和人们日常思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相同的语词指号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指谓不同的对象即表示不同的概念。许多所谓的"单独集合概念"、"普遍集合概念"和"普遍非集合概念"尤其是"普遍非集合概念",就集合体和非集合体而言,在具体语境中呈现与之相对的概念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复杂的逻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归类首先应当考察一个语词指号是否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呈现概念表达上的集合体和非集合体的二重性。当语词指号与概念之间存在一致性,即一个语词指号只能表示集合体或非集合体中之一时,可采用静态归类法;当语词指号与概念之间不存在一致性,即一个语句指号既可表示集合体又可表示非集合体时,则应采用动态归类法。  相似文献   

6.
对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单个概念分析是否集合概念没有意义 ,并且不能真正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分析一个概念是表达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才能对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指导和帮助使用  相似文献   

7.
概念通过语词来表达,普通逻辑学对概念的划分是静态的,语词在运用中表达概念是动态的。在静态的逻辑划分中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关系呈现多种阐释的学术观点,又遭遇自相矛盾的难题,只有从动态运用的角度,考察和分析语词与概念的关系,才能对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辨析及其相关问题,提出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对比   概念对比就是把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区分异同。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常常与过去学过的一些知识混淆而发生错误,即先学知识干扰后继内容。出现这种“痕迹性错误”,心理学称谓是知识迁移的消极作用即负迁移。因此对那些容易与以前所学知识相混淆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本质上对比出它们的区别。   如《数的整除》一章中概念很多,学生易发生概念混淆。在单元小结复习时,为使学生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并能灵活地解决综合性问题,我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回忆、…  相似文献   

9.
“一流学校”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排行“第一”,而应看成是一个数学集合概念,是多项元素的集合,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相对的、同范围的“一流”。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备固然重要,无可非异,但是“一流学校”的核心是什么,精神是什么,价值追求是什么?答案或许甚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构建和谐校园化应成为“一流学校”的追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传统逻辑体系是不能接受“集合概念”的,因为“集合概念”是来自非外延世界的,而任何来自非外延世界的信息或者无助于人们运用传统逻辑分析一般的逻辑问题,或者会在传统逻辑体系内引发出令人尴尬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一些哲学译本和论著中出现的“行动”和“行为”之间的概念混淆,是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许多概念混淆之一。澄清这些概念混淆,提出新的概念区分,守护对概念区分的敏感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意味着要对西方哲学文本做更确切的翻译,而且意味着要对“二分法”作积极克服而不是简单摒弃,要把概念分析和丰富想象结合起来;这不仅意味着要用新的概念区分来代替或补充旧的概念区分,而且意味着要设法寻找分析开来的几个方面之间的“中项”,并通过进一步概念分析而展开新的研究,力求达到大问题与小细节之间的“反思平衡”。  相似文献   

12.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对其理解的是否正确和深刻直接影响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好坏。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同学们概念理解相混淆引起解题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我就列举三组极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辨析以引起同学们对辨析概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郭柏林 《红领巾》2004,(4):67-69
“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这一概念将犯罪团伙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相混淆,在逻辑上无法站住脚.这一错误概念不仅会造成犯罪学有关问题研究的混乱,而且还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法律逻辑、实用逻辑课的教学中,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区分,概念的外延关系这两个问题是理解概念的重点和难点,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关键在于把握这两个概念的特点,具体方法可以采用整体部分关系法、量词限制法等;还要从全同关系、从属关系等不同概念外延关系的区别运用上入手,教会学生提高概念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5,26(10):11-17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理论界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少学者把“质”与“本质”相混淆,有的甚至把现象当本质。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乃至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深刻地揭示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7,(6):2-2
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扩张,在纵向上表现为提出主体的泛滥,在界定时则将课程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相混淆,尤其是将课程的功能与内涵相混淆。泛化后的课程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角,发展了课程理论,但是其自身也隐藏着偏见与局限,引发以下一些危机:①导致本土课程研究的失语;②导致学校功能的缺失;③导致教师作用的迷失;④导致课程实践的混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集合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容不多,理解不难,高考不可少,且大多放在第一小题.在复习这块内容时如果一些细节不注意,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往往容易阴沟翻船.因此,下面简要介绍集合复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把它归结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集合有关概念的理解,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1 0月中旬 ,笔者参加了本市高二教研活动 ,听了两堂旧版《代数》下册“数列”中的数列概念课的教学 .在这两堂课中 ,老师都把“数列和集合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讲解 .课堂效果表明 :两位老师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相反地因为提了这个问题却又没有把它说明白  相似文献   

19.
英子 《语文知识》2000,(8):79-80
曹津源先生在《能说“1000多个日子”吗?》(见《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1000多个日子”的说法误用了集合概念“日子”,应将“1000多个日子”改为“1000多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里的“日子”并没有错。理由如下:一、“日子”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不能把它定格为集合概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单称判断逻辑形式公式其解说,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存有分歧。多数教材给出的逻辑形式公式为:“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并认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少数教材给出的公式为:“(某个)S是P”与“(某个)S不是P”,认为单称判断的主项有两种情况,即有的是单独概念,有的是普遍概念。本文对它们分别作了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正确理解单称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准确刻划,关键在于确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