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审丑”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与审美同步,人们开始了对丑的审视,审丑意识亦开始萌芽。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给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致使传统审美标准无法审视艺术中的“另类”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和现代艺术的审丑化发展趋势,使得审美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审丑”教育。“审丑”既不是贬义词,亦不具有否定价值,它包含审美价值。其实,丑与荒诞在对人们内心审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主义”繁多,“流派”纷纭、“运动”迭起,时期上还有所谓“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分,但由于它们生长在相同的现实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形态之中,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荒诞”这种审美大风格之下。“荒诞”,无可争辩地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它既是一个败坏祖业的孽种,又是一个重开天地的英雄。它既象一头凶猛残暴的“野兽”,给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又象一个“卡西莫多”式的天使,对人类本真的自我、本真的存在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作为最能体现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精神风貌的审美形态,现代主义艺术与此前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同样的存在依据和同等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般认为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属于“反传统”艺术的体现。其实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也有着深刻的西方传统主义艺术特点 :一是遵循了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审美创造模式 ,二是维持了色彩在视觉艺术语言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发展更替本身就体现了强烈的传统继承关系。因此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在本质上表现为以西方传统艺术为基础的现代超越 ,并非纯粹的“否定传统艺术”、“反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5.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以审丑──审美的创造方式,将晚明社会的全部污秽和浊臭切割开来,剥露开来,借以引发人们对丑的极度憎恶和唾弃,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本文还分别从‘逆向反观:以美村丑”、“正向点化:以五喻丑”、“整体拓展:众丑兑”、“内观拓深:丑中寓美’”等不同层面入手,对《金瓶梅》的审丑──审美特色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指出这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借鉴这部巨著的艺术经验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予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以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概述了现代文学艺术特点中丑与荒诞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漫议西方文学中“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许桂亭从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将“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引进一向被认为是神圣的、高雅的、美的文学艺术领域。不论从思想内容看,还是从艺术形式看,它大都意味...  相似文献   

10.
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人的主体价值失落,对立、混乱、荒诞成为时代的特征。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异化的当代社会及人类的审美需要。曾经被遗忘在美学边缘的"丑"彻底打破了美的独尊地位,并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身体审丑"的热潮。达利、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奎恩等现代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作品彰显了后现代身体审丑的魅力,但消费语境下大众对丑的过分迎合也引发了对丑的未来和审美理想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20,(3):73-79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对现代艺术美与丑这一对属于传统美学话语体系,已成为一个奇怪的命题的陈述,期望现代艺术新的审美判断的话语体系,将人们的注意力向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观念进行反思,发现新的提出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15.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6.
莱辛在《拉奥孔》辨析诗与画的界限时表达了他的美丑思想。莱辛认为,美和丑都具有物质形体和“一眼就可看遍”的特征,这是美丑存在的现实基础。当美和丑的题材进入艺术生产时,它们的属性会与作品价值形成内在冲突,这就要求物体的美丑转化为艺术真实来实现作品“美”的效果。美和丑以实体和表象的形式参与到审美经验的生成,经过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审美的生发机制,对接受主体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莱辛的美丑观涉及到艺术创作、作品审美和接受心理等,既是用来衡量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异同之处的审美标准,又归纳了美与丑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的表现特点,在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上保持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7.
泛论丑     
在艺术发展史上,浪漫主义把丑带进了艺术,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丑在艺术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丑时问题至关艺术创作、艺术评价的美学原则,因而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丑与审美 提起丑,人们自然会想到乖讹、畸形,不自觉地把丑排斥于审美对象之外。给人往往以为丑的东西不能成为艺术的材料,其实不然。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艺术大师罗丹也说:丑的东西可以在艺术中变得极美。可见:丑与美并非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是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哲学。他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在于使生命本能得到肯定和发扬,艺术和审美具有革命造反功能,通过造就“新感性”来改造和重建世界。艺术和审美通过虚构的审美形式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但马尔库塞的“本能革命论”是一种主观设想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东渡日本”是丰子恺艺术精神全面形成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丰子恺逐步确立了把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互融、审美境界与宗教哲学相生的现代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