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一生经历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个阶段。此时,明王朝正处由盛转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之际,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张居正立志改革,振兴明王朝,其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赋税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为明代杰出的内阁首辅,在嘉靖、隆庆二朝,他针砭时弊,励志改革,但都未能引起皇帝重视,万历初年,他升任内阁首辅,神宗年幼这一特殊环境给张居正一个施展才略的机会,神宗委大柄于居正,对居正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张居正得以推行改革。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遭到明神宗清算,万历新政因此毁于一旦,神宗对张居正改革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万历新政也断送于他手中。  相似文献   

4.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浩 《华章》2012,(31)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担任首辅期间,张居正的行政改革使得大明王朝重换生机,对于明史来说张居正的“江陵柄政”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而标榜史册,可见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任世江老师主编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中有一道题: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税多少的依据是A.财产B.土地C.人口D.人口加土地编者所给答案为B,笔者认为D才是正确答案。张居正改革的特色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量地计丁,差役合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田赋征银,官收官解。一条鞭法改变了赋役分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但不等于说丁身就不需交税了,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的人头税直到清雍正年间征收“地丁银”时才取消,一条鞭法实施时,封建政府收税的依据仍是…  相似文献   

7.
付道勇 《教师》2012,(22):126-126
张居正,明朝伟大的政治家。在明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实行改革,一改明朝萎靡的朝政,为明朝创造了新的生机。他的"一条鞭法""考成法"等,不仅为明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大学士张居正于1581年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进行赋税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个知识点作为我国赋税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要重点讲述。但在分析其实施的背景时。  相似文献   

9.
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学界把首辅张居正的施政视力“改革”行为,把万历初政称为“改革”的政治,而忽视了万历初年的腐败与严重积弊,实际上,从嘉靖前期革新以来的大背景考察,张居正辅政时期的腐败与弊政现象是极为严重的,且愈演愈烈,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视这一点而一味称颂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除弊措施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考成法,是张居正在改革中主要的政治措施,也是其推动变革的权力来源。张居正以此为依据,在明王朝内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考成法在万历朝未能继续实施,张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这一动力而停止。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纠举六科的权力握在以自己为首的内阁手中,触碰到了万历帝的利益,考成法在张死后失去了万历的支持。张居正因考成法将大权揽在手上,使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始终对考成法加以抵制,同时其施行时间太短,未能成为明朝政治规则中的循例。张居正中年赫然病逝,之后的继任者不但无意继续推行考成法,反而成为它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2.
明朝隆庆、万历初年,张居正针对时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后人曾高度评价这次改革:“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显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同反对派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14.
明代隆庆、万历时期的内阁大学士、首辅张居正,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张居正改革能取得成效,固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基因,但其主观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文拟对张居正的意志、性格与思维方式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世间多见张居正《万历十五年》的第三章,用了一个和书名一样引人不断仿效的标题:"世间已无张居正。"这个标题至少揭示了万历和后任首辅大臣的孤独、软弱。不过,若从道德观和人的本性上看,张居正并不特殊。他和普通人一样,既执着于理想道德,又有一己之私。在万历早年的印象中,"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可是,后来万历却发现"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这就是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明神宗隆庆、万历年间,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在农民起义的推动下,推行了法家路线,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张居正及其改革进行剖析,对于正确评价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历史作用,正确认识法家的阶级属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考成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向全国颁行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弊政的一项制度法令。实施以来,明朝中央政权得到了加强,政府澄清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国库得以充实,民负减轻,边防力量增强,学风得到整饬,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有张居正个人意志、智慧、人格等方面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分析张居正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对当今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作为政治上考成法和经济上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的推进者,他在史学领域也掀起了一场革新:恢复并改革起居注制度,为官史修纂储备史料,并以此为契机约束日益膨胀的皇权;在主持修纂《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和《大明会典》等官史时,将考成法应用其中,极力推行“专任图成,立程责效”的改革措施,使史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为后世修史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     
张居正(525~1582),明朝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不久领国子司业,旋迁侍裕王部讲读。穆宗时,任北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穆宗光,他与宦官冯保合谋,还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各,改革港运,丈量土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一条鞭法,使封建政府的财政情况有所改善。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死后被宦官张诚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嘉宗时,复官…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久负盛名的改革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他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考量,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无与伦比的才干和胆识,在万历初年主导了一场关乎衰败与振兴的历史活剧。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对张居正经济改革思想做一系统探析,以期对今天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