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碰撞与交融:关汉卿杂剧的家庭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现存杂剧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家庭关系及伦理道德,反映了家庭伦理与亲情、法律两方面的关系。家庭伦理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出于人的自然感情,也出于社会对人的道德约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剧中家庭伦理和亲情、法律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理性的超越和感性的升华在矛盾中达到了和谐。此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问题在现时代的凸现,人们在认识人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思人对自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从伦理道德维度来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彝州)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彝州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创设生态伦理环境,发挥生态伦理的内驱力作用,对推进彝州生态经济大州建设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而变化。环境伦理建构的基础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公正原则;合理消费原则;生产活动的生化原则。环境价理的建构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人在进行自己的行为时,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后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这几的和谐互惠共生。环境伦理的建构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麦克尤恩小说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伦理向度,从后现代伦理视角分析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伦理重构,能够直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性及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获得。人与自然关系极其丰富,它包括四个方面:人适应自然界并受自然界制约的关系;人对自然实践的需要关系;人与自然伦理的,道德的关系,人对自然审判的关系,其中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审美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绿色发展蕴含着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同时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当代环境问题大多是以科技作为工具产生的,但其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需从观念上和实践中反思科技的环境负效应的根源。科技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朴素的统一变为紧张的对立。人利用科技过度开发自然,造成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性降低,科技对于自然的操纵也转变为对人的操纵,既侵害了他者的环境利益,也破坏了人类后代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需要通过伦理对科技动力加以合理引导,进而形成在绿色发展道路中科技伦理的三重维度,即建构科技的生态伦理精神、树立和谐与统一的生态伦理规范以及对科技效应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15.
确立环保伦理规范依据了下列事实背景,即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建立人与环境的互利关系,多种保护手段互补、维持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当代环境伦理规范应有丰富、溶刻的内涵,要求人们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义务高于权利,享乐小于生存,自然大于生人,预防重于治理,未来属于子孙,无限源于有限、环境优于其他,要本在于自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站在世纪之交深刻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汲取传统伦理精华,丰富和完善地球家园意识,建立当代伦理的新观念,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品交换中的伦理关系——《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道德观念和规范维系的客观关系。商品生产通过使用价值的生产使人具有独自性,同时又通过交换价值的可通约性,使个人与他人发生普遍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的伦理关系的产生。经济形式上的交换确立了交换主体客观上的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交换主体的意志自由。在经济关系中产生的、由一定的人格主体进行的、以一定自觉意志相对待的关系,就是经济伦理关系。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手段,既有道德的,也有法律的和政治政策的。在正常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每个个别利益的满足就是共同利益的实现。简单流通关系中的服务关系同时也是具有伦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伦理要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教育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要通过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从关系伦理的视角审视群我关系和人我关系。所以,校园伦理包括相互融通的两大结构,即团体伦理和关系伦理。团体伦理所体现的是共同体的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关系伦理则是所有伦理必然涉及的人与人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校园伦理首先关注的是教育责任的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20.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