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韦应物诗风同大历时期总的诗风比较起来,异多同少,是特殊的存在.关于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征,白居易概括为“高雅闲淡”;宋顾乐概括为“淡而远”;元方回概括为“淡而缓”;明胡应麟概括为“清而润”;清沈德潜概括为“古淡”,历代著名评家看法基本一致.这些评论大体符合韦诗给读者的实际感受.仔细分辨、领会这些感悟式的评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从而论析之.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与陶、王、孟一脉相承。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韦诗又具有其独特性,即“冲淡平和”的诗歌风格。本文主要从仕隐态度、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韦应物的上水田园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5.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6.
结合韦应物的家世,生平与创作,对韦氏的社会政治诗,寓言诗揭示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对其山水田园诗在题材、风格与精神风貌等方面学陶而自具面目的特点作了较为详致地寻绎,并对韦诗平淡诗风的具体表现率先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对历代韦集版本传刻之异同,对《韦应物集校注》的整理情况均有简要论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历代对韩愈诗歌的评论,认为:苏轼对韩诗的独特的、高度的评价主要是他充分肯定韩诗在诗史上的变革意义,这种评论与他所处的时代学术氛围和自身的文艺观、豪爽气质、艺术趣尚有密切联系,这对后来的韩诗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以把苏轼评价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的两句话做为题目,并以此概括汪曾祺的小说,主要是因为汪曾祺的小说在语言表现上与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文十分相似.读汪曾祺的小说,似需经历四个阶段:乍读总感平淡简俗,形容枯槁;再看又觉不平不奇、  相似文献   

9.
文昭是受唐诗濡染熏陶较深的清代皇族宗室诗人,他撷唐诗诸家之精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个性、才情对它们进行了创造性的超越。他的田园诗学习陶渊明和韦应物,在艺术与情感上近于陶诗与韦诗,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