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2.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3.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注重摆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的人,他都能大力扶植、荐举。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都是在欧阳修的提携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政治家。有次,欧阳修向皇帝推荐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三人可以为宰相。吕公著是原宰相吕夷  相似文献   

5.
沈括(公元一○三一——一○九五)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积极地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推行新法的斗争中,积极地开展了科学技术活动,而他的科学实践又是为着推行新法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卓有建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出色的改革家。他在积极推行“变法”的同时,对北宋的教育与科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家财政极端窘迫,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边患日益严重。面对当时积  相似文献   

7.
张雷 《教育艺术》2002,(8):44-4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发动了北宋中叶那场闻名中外的变法运动 ,旨在解决北宋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和攻击 ,“士大夫诚多不悦” ,甚至“士夫沸腾” ,同时 ,也遇到了泥古守旧的思维方式、因循苟且的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阻力 ,加之天灾频仍 ,宋神宗发生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推行改革 ,王安石不仅对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而且配合改革 ,做了大量的变法教育工作 ,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 ,有很多卓有成…  相似文献   

8.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9.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后用此名),封荆国公。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新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相似文献   

10.
下棋     
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业余时间非常喜欢下棋,他做宰相的时候,家里养着几个喜欢下棋的人。王安石忙完每天的公务之后回到家里,常常与这几个人在一起下棋,谁如果赢了一盘棋,王安石就会奖给他10两银子;谁如果赢两盘棋,王安石就奖给他50两银子。  相似文献   

11.
闲话挽联     
于其 《语文知识》2001,(8):9-10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专用于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生者的意愿。这种对联形式,最迟在北宋年间即已出现,如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宰相王安石就曾为病故的大臣韩绮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一般说来,挽联的表意作用无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他当时所处的宋朝社会是:外有辽和西夏的威胁,国防十分危机;内因大地主的兼并和大商人的盘剥,农民和中小地主失去了土地,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财政极端窘迫.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反对富豪兼并,主张"理财富国"、"整军强兵"以摆脱内外交困局面,使国家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出任宰相.当政期间,他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那锐意改革、变法革新的思想 ,在他还是地方官的时候就有所表现。宋仁宗庆历七年 (1 0 4 7年 ) ,他任鄞县知县 ,即借官谷给农民 ,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 ,颇有成效。仁宗嘉三年 (1 0 58年 )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公元1 0 67年 ,宋英宗在位三年病死 ,子赵顼 (神宗 )继位 ,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 1 0 68年 4月 ,王安石到开封 ,受命为翰林学士。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9年 ) ,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次年拜相 ,开始变法。其中有关赋税部分的有四条 ,分述如下∶一、方田…  相似文献   

14.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7):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参与国家大政,时年49岁,直到1076年第二次罢相,共执政8年。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官吏庸碌,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中期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于公元1068年(熙宁二年)神宗赵顼即位的次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其内容所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尽管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变法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还是归于失败,但就其变法的思想而言,实有一些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一)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幼时好学,博览群书,曾随父宦游各地。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后,曾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地方官职,使他有机会接触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在他任职的地区内,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做出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逐步树立了实行变法的志向。嘉  相似文献   

19.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它借描绘莲花的高洁品质,表明作者鄙薄世俗、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这是历史来人所公认。惟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朱舜水独持异议,认为《爱莲说》“寄意高远,人奠窥其际也。或曰‘莲出淤泥之中芬芳静好,殆如高贤之不缁不涅,故爱之。’此乃推测之智耳,果足尽先生乎?”①他还指出《爱莲说》的立意是寄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王安石以智慧术数逢其君,为祸方烈,先生委之不可,争之不能,是故爱莲以闲神志。”②朱舜水之解颇新奇,然而缺少根据,不足徵信。据宋人度正《周声公年谱》载,《爱莲说》写于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五月,此时周敦颐正通判虔州,年四十七岁。而王安石参政,推行新法是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之间相距六年。换言之,即《爱莲说》在王安石变法前六年已经写出,虽然早在嘉祐四年,王安石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一直未被宋仁宗采纳,也未得到治平年间宋英宗的支持。这段时期的王安石是未逢其君,更谈  相似文献   

20.
据说“韩”字的来历,还真少不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活说北宋庆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041年,时年20岁的王安石赴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马家员外大门时,只见门上挂着一盏走马灯,右门楹上贴有一幅对联的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看了赞不绝口:“好对!好对!”但一时又无法续对下联。马府管家见有一公子模样的人激赏楹联,急忙进屋禀报,待马员外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的踪影,原来王安石忙于赶路,已匆匆离去。王安石在汴京的考试非常顺利,交了头卷,为此主考官特意传他去面试。考题是现场对联,考官指着大堂前飘扬的飞虎旗随口念出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上联,要求王安石答出下联。王安石马上想起了马员外家门前的半副对联,立即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相对。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如斯,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