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21,(1):104-107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美育主要依赖美育通识课程和学生美育实践活动来实现美育目标。通过探讨美育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育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的可行建议,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美育渗透不足的问题,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工程数学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关系非常紧密。将"工程数学"和信号类课程有效的整合到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归纳了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改变了工程数学和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得数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能够较好的衔接与过渡,实现了工程数学和专业课程的融合,最终使信号系统类课程群趋于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学生中心(SC)、成果导向(OBE)和持续改进(CQI)的认证体系要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提出具体改革举措。将贯彻工程理念、进行工程实践和训练工程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重塑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架构,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建设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开展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为提高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建筑CAD"是面向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文章探讨了如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机结合,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化学习时代,在线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其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在线教学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课程教学的优劣势日渐凸显,其中对于语言类专业课程的影响尤为显著,教师无法直接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课堂效果欠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该文基于高校语言类专业课程在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在线教学的时效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曾艳 《学周刊C版》2019,(21):22-22
汽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使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做好汽车类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出全面的实用型人才,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本文对当前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做好教学做一体化进行了探究,希望对新时代的汽车类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3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一体化教学设计了实验教学、科研和企业需要导向结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改革3个方面内容。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信息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信息论"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课程,与"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其他专业类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对整体专业学习框架的理解和逻辑能力的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各高校的教学现状,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信息论"课程教学起到一定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专业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功能,认真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应充分认识到在其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性,通过开展专项教研室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意识。努力挖掘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堂上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取精神和爱国精神,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是以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对象层次化为目标,对计算机类课程进行群化建设,完成相关课程的重组和再设计.同时,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从而丰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