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英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英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英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维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维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4.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文章以hand为语料,从隐喻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5.
孔元元 《考试周刊》2012,(30):27-28
转喻和隐喻都是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cake(蛋糕)”为语料,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呈现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  相似文献   

7.
隐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隐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比较常见。研究表明:隐喻呈辐射状延伸,它属于不同域之间的词义延伸,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联想思维结构,是一种认知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双解)中图示的人体部位词项为语料,在认知转喻和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词汇和语法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词多义现象在人体词项中普遍存在,转喻和隐喻思维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是隐喻的基础或为其提供理据,而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起的作用更大;两种思维在词义延伸中可能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转喻、隐喻也是引起词汇语法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发展的原因,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转喻、隐喻)由一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现象进行转喻解释,并讨论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概念转喻思维与英语词汇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概念转喻思维在词汇词义理解、词义扩展及概念转喻思维模式方面产生了积极效用.转喻思维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转喻理论对词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李玉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31-133,137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话语的基本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认知理据。本研究以英汉人体词语"手"和"hand"为个案,通过对其义项做基于词典的考察发现,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分别以相似性和临近性为基础,在"手(hand)"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理据作用。英语汉语对比分析的研究视角验证了不同民族身体体验的相通性,以及由于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民族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为词汇多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多义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词汇范畴的形成和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角度进行解读,并指出应以基本层次词为参照点掌握上下义层次词;以核心词义为起点建立多义词的意义链;认识英汉在范畴化过程中思维和构词方面的差异及英语特有的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从隐喻映射理论、隐喻认知等方面阐述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鼓励学生联想,深刻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分析词汇隐喻文化差异;将语境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修辞方式.它能使平淡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寓意深远。通过对英汉双关的构成基础即一词多义、同形异义和歧义进行分析比较,解析了英汉双关的运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汉民族和而不分、浑融无间的“一元化”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言以神统形的人性,并由此衍生出汉语言多义性的特色。语言也是学的第一要素。在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语言背景下,多义的汉语言对中国学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形象、意境、主题的朦胧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重抒情言志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探索、反省中,更能剖析、领略深具传统化特质的多义的汉语言、模糊的汉民族思维和朦胧的诗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系统的不同,语言中对应的词汇所包含的语义范围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词义不对等、精确性不一致的现象。从英汉一词多义现象、构词模式和上下义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发现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广、词汇的概念化程度较强,且其具有形态化的语言标志,所有这些使得英语词义的精确性高于汉语词义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吴丽君  陈昌勇 《海外英语》2012,(10):123-125
在几乎所有的语言中,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义特征。该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对中国某大学英语专业约50名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探析大学生英语多义词习得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探讨核心义项在多义词习得中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大学生多义词习得的障碍。实验结果表明,原型范畴理论能促进多义词习得,提供多义词的核心义项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猜测其在句中的相关义项。在多义词习得中,学习者忽视了核心义项的重要性,未能充分利用隐喻与转喻两大认知手段掌握其他派生义项。该研究能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英语词汇习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在论述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喻的英语词汇习得方法:重视基本词汇的基本词义及其隐喻意义;借助隐喻的认知功能,深入理解一词多义;运用隐喻思维,正确理解语境中的词义,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