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龙州壮族的天琴弹唱与越南侬族、岱族的天琴弹唱,在文化特征上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和演绎方式上二者则各有特色。对两种天琴音乐文化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越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促进中越以至东盟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龙州天琴文化是广西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改良和演变后的龙州天琴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对东盟博览会展具有三方面的启示,这三方面的启示对于倡导东盟博览会展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挖掘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东盟博览会展的路子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傣人族群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全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琴"是中越边境壮族民间用于祭祀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乐器,对壮族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野考察,从天琴的实体、演奏、精神及演变揭示壮族天琴喻天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壮族天琴文化促进和谐自然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个体素质的发展以及形成创造性的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课程虽然被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但是受传统学院派教材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舞蹈上,而极具地方特色的天琴舞蹈未被提及,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出发,让学生了解天琴的历史背景,引入天琴舞蹈,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天琴舞蹈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政府等方面的原因,龙州天琴文化在发展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龙州天琴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从建构具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景区和建立相应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琴在这样的艺术价值体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琴作为一种乐器,它非常具有影响力;除为乐器之外,它还具有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的内涵。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梅庵派古琴艺术,它是中国古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历史的机遇,也包含着古琴艺术家们自己的天分、才华。它体现了二十世纪的部分文化生态,丰富了古琴艺术,造就了曾经古琴有过的辉煌,也为艺术的新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的空间。本文就如何继承梅庵琴派的传统,坚持面对现实,以此来作为爱好者乃至关注它的所有人们需要长久思考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本刊讯2月1日至7日,受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邀请,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梦之莺"天琴艺术团出访澳洲,参加悉尼市政府和澳华文联主办的中国春节嘉年华和"亲情中华、相聚悉尼"2009中国节大型文艺晚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琴歌是一种以古琴伴乐,以古诗词为载体的自弹自唱的古典艺术歌曲形式。古琴本身的音响色彩结合诗词格律形式以及诗词的四声吟诵特点,使得琴歌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文学意境美,还具有鲜明的旋律音韵美。对琴歌谱例的分析和演唱实践对比,探寻我国古诗词琴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特点,归纳其中的美学意蕴,可以有效推动琴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钢琴艺术网主办的第二期“钢琴艺术——琴友沙龙”于2010年1月16日晚在北京乐博琴行音乐厅举行。此次沙龙由北京音韵之家文化艺术中心协办,主题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毕聪专场音乐会。当晚的乐博音乐厅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4.
古琴艺术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价值里不止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征。古琴不仅能体现士人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宣泄情绪,平衡心态,结交知己。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很多士人把抚琴视作一种精神寄托,在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琴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们对古琴的钟爱,才有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使它在中国文坛和乐坛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李贽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是其"童心说"在琴道观上的体现。在李贽这里,琴虽被抹去了传统乐教加诸其上的道德属性,被还原为一种单纯的乐器,但他仍然认为学琴和学道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学琴的经验对于学道来说,亦具有相当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李贽并没有完全同传统琴道观一刀两断。其"琴者心也"说为古琴艺术冲破长久以来的某种僵化的外在束缚,真正地走向创新与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琴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它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通过家传、师传、琴社与流派的传教流传至今,且久经不衰,如今成了乐器的代名词,除了古琴本身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外,靠的是什么呢?一、以琴德传教将学琴与学做人、学琴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琴乐的教育观。自先秦以来,“德”成为历代琴学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东晋名琴家戴逵,以琴为文士修身之道而非艺人之技。他弹琴重在自娱自得,而耻于为权贵娱乐用。《晋书·戴逵传》记:“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如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相似文献   

17.
东汉桓谭与魏晋嵇康先后提出"琴德最优"论,借琴来宣扬各自的操守,二人所论有着不同的审美背景与审美取向。汉魏文人善鼓琴,并拥有高深的琴技。他们特别重视琴,且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琴结。汉魏文人的琴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代表的是汉魏阶段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琴缘     
每当我坐在琴凳上,抚摸那黑白相间的琴键时;每当我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地呼吸、忘我地徜徉时;每当我拉开抽屉,注视我的钢琴六级证书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段心路的历程,想起我弹琴八年来的风风雨雨,想起我的琴友吴桐。我又怎能忘记,是《初中生》让我与琴友吴桐结下这一段琴缘!  相似文献   

19.
明末的琴艺术专著《溪山琴况》,在相当程度上总结了中国的琴美学。它所表达的有关琴艺术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中国音乐美学的高峰。全文论述了24个范畴,为琴艺24种状况,重点论述了音乐的境界为和,琴艺的品格为清,琴艺的形象为丽。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翻译的编码与解码会由于文化传统、人文历史、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对码的不同理解。《溪山琴况》是古代文人对古琴音乐文化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美学思想、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当我们用英文对这一著作进行翻译时,会碰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同一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编码与解码,二是跨文化的编码与解码。本文从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入手,系统地论述了对《溪山琴况》进行英文意解时所遇到的跨文化编码与解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