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书,是“明月窟”、“清风滩”(宋·杜浚语);书,是“却老方”、“活水源”(明·于谦语);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毋庸置疑,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明晰人生,可以陶冶情操,活化智慧。但是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应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的小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觉察到一份真诚……请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发现:读书之趣千千万(49分)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渐渐地迷恋上了读书,竟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我发现:书,只有书,才是我心灵的家园;书,只有书,才让我感到无穷的乐趣。我爱读书,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那样吸引着我,就像我一直喜爱的零食一样,诱惑着我,我对书从来都是…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可是一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说:“读书是浪费生命。”还有一些人说:“读书是一种逃避。”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书是人生的向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东西。书给我带来了“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4.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精神饱满而丰盈。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我园通过“书韵飘香”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书韵、书香,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评说][例文]1.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读书生活,抒写读书情趣;可以总结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方法;可以畅谈读书体会,感受读书快乐;可以对读物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2.这里的“读书”指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电子读物和网上阅读。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太少,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像样地读过几本有质量的书。“读书”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一个话题,没有哪一个学生会无话可说;但是,又必须是多读书、会读…  相似文献   

7.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1997年中考作文分类点评河南/邹红仝永会一、试题(40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上面是关于读书的几则名言,相信你也有类似的感...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岁月,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先生;文人的生活,一半是书卷,一半是笔墨。我立足教坛,且又倘佯书林,教师、文人,“一身二任”。我那属于“学生”的一半,表现在案头置放的书卷上;而那属于“先生”的另一半,则表现在手持粉笔教书和手执墨笔评书上了。只读书不评书,那会越读越呆;既读书又评书,才能够“开卷有益”。书,读而且思且评,可以使比较糊涂的人变得明白些,狭隘的人、忧郁的人、笨拙的人变得旷达、愉快、灵巧些。因了职业的缘由,我由学生蜕变为教师,由读书演化到教书、评书,评析课文自然就成了我的份内职责。我是语文…  相似文献   

10.
人生第一招:对付考试 金庸(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的大族,祖辈多出大诗人,有过陪皇帝读书的先辈。 金庸说,中学时代是他最快乐的时期。他天生记忆力超强,应付考试得心应手。金庸觉得考试是一件乐事,而他的同学却多有“恐考症”。于是,侠义心肠的金庸便想拔刀相助。他与两个同学一番策划,就鼓捣出了那本叫做《献给投考初中者》的书来.细细道出应付考试的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培根说:“读书足以恰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然而有相当部分学生读书非常被动,缺乏阅读兴趣,除课本外不愿读其他书或是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阅读应该是一件愉悦心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事,不能让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应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生命的阳光,这个思想在我写于21世纪初年的散文《书是生命的阳光》中即已表述过。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热爱读书是插队农村后。16岁的我真正用心灵去寻找书的世界了。”“书成了我贫乏的知青生活中的唯一的亮色,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更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文学教师,我只是想,即使一辈子务农。也要为自己寻觅一块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的确,人都必须学而知之,读书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赵洁 《教书育人》2006,(10):62-62
读书是一件好事情,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读书。可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到为自己而写的书呢?这是读书人的追求。的确,读为自己而写的书,是世间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相似文献   

15.
爱书没商量     
爱书的人(当然不包括把书当作“敲门砖”或“装饰品”的人),总是把书视为自己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或生命的一部分。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这活差矣。有人愣是“黄金散尽为收书”;有人为了保护藏书,居然置生命安危于不顾;有人得一书如“大将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诸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诚可谓“爱书没商量”。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的不少珍本都是悬巨金收购的。他为了获得《祝技山书格古论卷》一书,竟将当时人们视为无价之宝的古彝香炉拿去交换。清人程启甲有一部心爱之书,光绪皇帝曾以…  相似文献   

16.
书的缘分     
傅平凡 《江西教育》2023,(48):14-15
<正>“每本书都要读完吗?”“是专心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一些书?”“书读不懂,要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年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习惯,规定我们该读哪些书,但读书其实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事,我的建议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应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电影要关注字幕、配音、清晰度,买衣服要看设计、面料、版型,看书也要仔细对比出版社、翻译家,多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还要摸一摸书的质感,看一看书的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17.
自己虽然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却也是每日必闻书香的教书匠,因此对培养儿子的读书习惯可谓信心百倍,光耳濡目染不说,就算遗传因子起点作用也绰绰有余了。然而,6岁的儿子却总是不屑一顾地一次次对书说“不”。在我穷追不舍地几次“诱看”之后甚至谈书色变,偶有几回儿子拿着书作短暂浏览后,会如释重负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已经看过书了。”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境界     
读书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于茶余饭后,闲日暇时,信手拈来,随意翻翻,是一种消遣方式;更多时候,读书,需有一种“物我合一、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读书,有些格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小朋友正处在读书求知的最佳时机,所以读书是大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读完一本书,最好是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条件的还可以写成书评,对书作出自己的评论。本期“多味书屋”栏目刊出一组读后感。从这些习作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读的书很广泛。有的是大家都读过的,如《水浒传》、《西游记》、《神笔马良》等等!有的则比较陌生,如《生命的亲吻》等。“奇文共欣赏”,无论是熟悉的书,还是陌生的书,写出读后感既是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20.
做一个阅读着的语文教师——生命因“读”而充盈 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去读书。我常常拷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拥有这份精神宝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