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考试大纲》将探究作为学生六种能力的最高要求。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阅读理解是发展和检验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3.
一、打破学科界限,还原生活本色 由语文的本义可知,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以文学为镜反映生活,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课标解读 语文科目考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应突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引言如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应具备的“阅读能力”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其评估的原则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我们将会继续在重“读”轻“写”、重“知”轻“能”这条语文教学的“死胡同”里徘徊。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阅读能力应该体现为对读物“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由于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阅读能力事实上为语言认读水平、语文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其内涵十分丰富。但针对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6.
语文性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硬性指标,以语言为核心,以文章为重要载体,以语言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欣赏及运用汉语言进行读、写、听、说、理解等为外显学习行为的。长期以来,考试评价一直在引导、规范、调控着教学行为。语文考试评价要在张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关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语文性,注重语文性的考查;语文考试评价只有彰显"语文性",才能凸显"语文味",也才能发挥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正确引导功能,共同推动语文性胜利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广泛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言实践。是学生在大量的了解内容、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我们认为,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求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考试增设口语交际测试的必要性。首先在于语 文是一门语言课程。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课 程。它与外语课程一样,主要学习某一种语言,掌握该语言基  相似文献   

9.
语言转换训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以诸多形式的动态转换为凭借的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转换训练的研究和运用,对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是颇为重要的。这是因为,包括创新教育在内的阅读教学中的一切教学,都必须指向于学生听读理解、读写表达能力的培养,否则,创新和创造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桑哲 《现代语文》2008,(5):84-85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大纲指出,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次.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相似文献   

11.
高考新要求GAOKAOXINYAOQIU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文采,就是语言生动而形象,这要靠修辞来实现。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常见的修辞方法”,则指考试所要考查的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手法,对此,《语文考试大纲》作了十分明确的界定,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正确运用这些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语文考试大  相似文献   

12.
汉语能力测试,就中学教育而言,主要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测试。高考语文一般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来设计语文考试试题。为了适应新课改,新高考命题的要求,打破旧的命题格局,创造新的题型,对高考题  相似文献   

13.
语言积累是指语言积聚的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含语言材料、语言技巧和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语言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拓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学生记忆力、理解力较强,处于积累语言的黄金期。此时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心底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积累的热爱,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积累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语言能力的养成中实践是第一位的,知识仅仅是作为语言能力的支撑而存在的.同时,生活的语言不仅指书面语言,更是指以声音形式存在的口头语言.可惜,目前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生活化的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沃土,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成为象牙塔里的孤独客.主张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不仅需要语文教育以生活为旨归,而且需要引生活的情境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5.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指导性文件,不但是命题的根本依据,更是学生复习备考的惟一依据。学生应该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了解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了解、理解还是综合应用),并且逐条落实,不遗漏考试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顾名思义,“大语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小课堂”语文教学而言的。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单一、封闭的小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蹒跚于“三中心”(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和“三惟一”(以课本为惟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惟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惟一的获取知识场所)的羊肠小道上,将语文学习与运用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领域,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积弊甚深,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而“大语文”教…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2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与2001年的有关写作这一部分要求的比较。2002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总体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①符合题意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④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④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⑤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⑤结构完整,语言通…  相似文献   

18.
五分制就是素质教育,百分制就是应试教育?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认为,这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何祚庥说,不仅仅上高中、上大学要通过考试,出国留学也要考试,当公务员要考试,提职提级要考试,招聘应聘要考试。事实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当教授选院士,形式上虽然不经过考试,也要看他取得的科研成绩。考试不是评判人才高低的惟一形式,但至少在大规模选拔人才时,考试还是能保证相对公平竞争的惟一可行形式。所以不应把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学会如何应付考试,也是素质…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1日教育部与德国签订协议正式推出TESTDAF考试(又称“德福考试”),这是一种将德语作为非母语的语言水平考试,类似于托福考试,申请进入德国高等院校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这项考试。而之前DSH考试是惟一测试申请者是否已经具备在德国高校独立生活和完成专业学习的语言能力。考试是衡量留学生语言水平的标尺,德国此番推出全新的“德福考试’有什么新特点与内容呢?北京龙马企业家服务公司的许捷经理给读者作了答复。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它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第一条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事实上,这个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只有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更高的层级目标。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阅读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