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方面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寓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比较隐蔽和抽象,学生大多感到解答困难;另一方面应用题教学能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搞好应用题教学呢?通过实践发现: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和“两种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三个习惯1.审题的习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正确的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个怪事:有的学生在学会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25,…  相似文献   

2.
杜蕾 《宣武教育》2006,(7):21-22
最近,我听了不少节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课上。无论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准确地回答;独立练习后教师展示的都是正确答案,一节课下来,几乎没遇到是么“坎”,课上的似行云流水。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真的学会了,学懂了呢?那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状况,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样做能否体现出新课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为此,我在教学《笔算乘法》之前先做了一个小调查。  相似文献   

3.
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同学施嘉磊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大家哄堂大笑,可是顾老师没有笑,她说:“施嘉磊的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那么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呢?大家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一下。”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逐渐向创新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教师问学生要想求一共有多少个五角星,能列乘法算式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提出怎样移动,就能列出乘法算式呢?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得出三种思路: 第一种,第3堆移给第1堆1个,原图变为: 第二种,前两堆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正>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课堂上让学生板演计算0.64×7.5。学生板演计算的结果是4.8。我刚想开口,让全班同学一起检查这个计算过程,可是板演的同学又轻轻擦去了4.8中的小数点。看得出,她还在犹豫。片刻后,这个同学又在原位置点上小数点。见此情形,我停下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主动上前询问:“××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她满脸疑惑地说:“老师,乘法应该越乘越大,可是这道题的积怎么会变小了呢?我就想是不是我算错了,  相似文献   

6.
曹金 《云南教育》2002,(28):45-45
用面积单位去度量平行四边形,不管怎样量,都会剩下一些形如“”的图形,使度量无法进行。怎样度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摆摆、补补、折折”动手操作中容易达成新旧知识的转化。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现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面积,从而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能用同样画方格的方法量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揭示矛盾)在度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三角形()无法量,并提出:“量不完怎么办?”老师引导…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伺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树叶画》是九义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说话训练。上此课时正值初秋时节,教学中我们依据“玩玩———做做———说说———夸夸”的思路设计本堂说话课。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拾落叶,一边认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形状。一、赏画揭题1.一上课老师说:“小朋友,老师收到了一份秋姑娘送来的礼物,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六幅树叶画请学生欣赏)老师问:“这些画漂亮吗?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些画都是用树叶拼成的)2.老师小结:“原来用各种各样的树叶也可以拼贴成画。我们给这样的画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树叶…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乘法,会列乘法算式,并能正确地读写。2.在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3.沟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初步感受知识的产生是源于实践需要的观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显示古人打猎记数的故事)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是以打猎为生的。如果这位猎人每天打两只猎物,两天能打几只?看谁最快列出算式。3天能打几只呢?5天呢?10天、100天…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准备题:一个正方形花园的边长为4米,现在要扩建花园,使边长都增加2米。扩建后的花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轻松地得出:(4+2)2=62=36平方米。出于习惯,我接着问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呢?”小王说:“原来的正方形边长是4米,现在边长增加2米,变成边长6米,所以,面积为62=36平方米。”“很好。”“钱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结果也是36。”“噢?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把扩大以后的正方形分成四个部分(图1),再把四个部分加起来,得到42+4×2+22+4×2…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精心准备许久的示范课伴随着一声清脆的上课铃声开始了,一切教学过程都在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中顺利进行。为了帮助学生对“一步乘法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游乐园门票每人10元,明明和爸爸妈妈一道乘车去春游,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明明多大了?”我疑惑的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明明年龄小,还让爸爸妈妈抱着,那他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我对该生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议论丌来……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邱学华老师说过:“数学教师的成功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关健是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冯敏 《广西教育》2013,(17):20-20
“我们该教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或许稍显稚嫩。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却发现这个“稚嫩”的问题,依然是我们最揪心的话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看到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带领学生在“结果性知识”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还有很多教师用自己约定俗成的思维来同化学生的思维和约束学生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如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呢?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fangzil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困惑的问题。fangzil老师在“买铅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六急”。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课堂探究如何安排教学时间?二是算法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三是课堂中如何顾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三个难题引出教师的矛盾心理: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探索问题,又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允许;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又担心教学如一盘散沙无法控制;既要尊重学生自我建构的选择,又担心学生两极分化的加速。  相似文献   

18.
哈哈广场     
《初中生之友》2014,(6):62-62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姓名是: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9.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想”──创新的源泉 “想”即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应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数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