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许多错误效应,它们是: 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教授提出的。即“对富有者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者继续剥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只注重培养优生,而忽视差生。在课堂上提问、表扬、板演等均是优生。而对差生则横挑鼻  相似文献   

2.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方面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效应”。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班级管理又何尝不存在“马太效应”呢。编排坐位,优生坐前排,居中间,差生靠两边,往后挤;组织活动,优生唱“主角”,出头露面机会多,差生当“陪客”,活动时间少;课外辅导,优生开“小灶”,吃“偏食”,差生靠边站,无人理;评优表现,更是优生的“专利”,与差生“绝缘”。长此以往,导…  相似文献   

3.
谨防班级管理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文 《天津教育》2002,(11):32-32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流传甚广,它所指的现象被人们称做“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消极的。诸如“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只要成绩好了,三好生、优秀团员、班干部等“光环”都加在他身上,使其成为学校中的“宠儿”、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袖”。而成绩差的学生所受待遇与前者有天壤之别:班主任冷眼相待,批评、训斥,一切荣誉尽被剥夺。当前,这种做法在学校教育中…  相似文献   

4.
“马太效应”与平等关爱《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受这句话的启发,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即科学家荣誉越高,就越容易得到新荣誉;反之成果越少就越难创造荣誉。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也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偏爱优秀生,如学生A学习成绩好,聪明伶俐,很受班主任和老师的喜爱。不仅让A当中队  相似文献   

5.
一、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素质有高有低,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不妨采用同步中的分步教学法,对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复式”教学。也就是说,将优生和后进生的座位分别编排在一起,后...  相似文献   

7.
从“马太效应”谈起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当代哲学家罗伯·默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这样一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就会产生优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并由此《圣经》“马太福音”结尾的两句话: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也要夺过来。”将此现象称之“马太效应”。在如今的各行各业中,只要稍加留意而在教育“马太效应”,而且十分明显。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备受关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同学的赞赏、老师和学校的鼓励和表扬;而一些差生的长处常常被熟视无睹,其缺点被耿耿于怀。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  相似文献   

8.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10.
“强化思维品质训练,构建生动学习、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新模式”,是课改中针对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是使学生生动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实践使我们感到:在“建模”中,教师一定要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 对教学改革的思考我校学生来源广,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如果课堂教学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势必导致严重的后果.若要求较高,只顾少数尖子生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中、差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若总是片面地强调照顾差生,低要求,低标准,就会抑制优秀生的发展.因此,要贯彻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这促使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  相似文献   

12.
黄秋桃 《成才之路》2011,(17):67-67
按理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他应该是公正的化身,对待学生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边伤了也心疼”啊!可在仍以升学质量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今天,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甚至是大相径庭。有些教师对“优生”关怀备至:课外单独辅导,作业精批细改,找他们谈心,问长问短,真可谓俯首甘为“优生”牛;对“后进生”则“横挑鼻子竖挑眼”“风刀霜剑严相逼”,动辄批评责罚,学习上不闻不问,连最基本的作业是否完成,正确率多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提出过著名的“马太效应”,即“对富有者还要再给,让他多余;对贫困者继续剥夺,使其一无所有”。教师的这种偏祖做法,可说是发生在学校的“马太效应”,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一是“延缓评价”的误区。“延缓评价”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当即给以否定的现象提出的。“延缓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把话讲完再作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错误,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是理解有误还是表述有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往往易使课堂教学失控。不敢评价,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解答,甚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纠正,这也违背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即使是否定性评价,只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把全体学生聚在一起上课,在同一种教材下采用统一的要求,同一种方法来授课,这样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本人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专家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在课堂上学生为了抢答提问把手举得很高;有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对这种“活”,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则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前,针对功利性的应试思维造成历史课堂教学中“人”的缺失现象,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提出了构建旨在能够促进学生生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生命课堂”理念。其内涵之一,便是强调要关注历史中的“人”,即主张教给学生的历史不应当“大而空”,缺少生命气息,而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和“有温度”的历史,这才会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跃动着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历史生命课堂观还主张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人”,即历史课堂只有真正成为促使学生生命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思维场”“情感场”和“生活场”,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  相似文献   

18.
避免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即著名的“马太效应”,其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课堂提问,有些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公开课提问、讨论课提问、平常提问,几乎节节课提问。在这些教师眼里,似乎只有向这些“尖子生”提问,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每当“尖子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就满面春风,大加赞扬。而对差生呢,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苛求责备。这种做法,势必造…  相似文献   

19.
“优生”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偏爱,教师和家长都非常相信他们的自觉性,很少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从班主任工作角度看,在工作中要注意———对“优生”亦需“补短”□江苏阮寿延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对优生的教育,不可“...  相似文献   

20.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过程中,我经常会感到,有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波澜不惊,甚至死气沉沉;而有的课堂教学则波澜起伏、热情洋溢,如沐春风、充满活力。原因何在?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写道:激情使教师出色,因为它把富有感染力的能量带进教室。对主体的激情和热衷把主体推进学习圆圈的中央,使学生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可见,拥有激情,才能让“震撼”“感动”“惊喜”“默契”这样一些美好的感觉在师生间传递,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效益得以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