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职业人"人才素质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文章提出构建开放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改革教学形式、考核模式是提高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进而指出全院育人、全程育人机制、多样化教师队伍等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职业行动能力的教育.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也不例外.要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首先树立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得益彰的系统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体系.从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等方面,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具体阐释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英语课程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英语本身的水平教学课程建设,还要做到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文章从构建"多模块分层"教学模式、建立"评价体系"模式、创建"等级证书"课程模式和"教学效果"检查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英语课程模式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应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其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教学,只有构建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四化一体”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应遵循课程开发原理,借鉴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着重通过课程、教学、教材、师资四个方面的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能力化、教学职场化、教材实践化和师资职业化四化一体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不能以单独开设几门课程的形式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强行"塞进"课程体系,而应该寻求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文章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教学组织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及高职课程构建的合...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岗位职业(劳动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论证与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及科目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明确证书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当代国际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也是当下我国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科学性、人本性、开放性、反思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探索,已形成这样几点基本共识:一、高职教育内涵区别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即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采用的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本科教育"三段式"课程体系无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为此必须构建新的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新模式一定要以职业为中心,以实践活动或工作为逻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职教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教、做、学"一体化交替化的方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四、借鉴这些先进课程模式的优点,必须对现有的原高职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重构.  相似文献   

10.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云霞 《高教论坛》2009,(9):113-116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其目标及内涵决定了高职各门课程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为此必须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需求,构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统筹及有效衔接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移学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从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出发,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企业三方为育人主体,统筹制定中、高职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订单前置、能力递进、学历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并重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中、高职院校三方参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而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向.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 "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不足, "能力本位"的各种课程模式尚不成熟,构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胡爱萍  肖淑兰 《考试周刊》2014,(34):178-179
"七维四递进"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学习借鉴国内外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课程模式进行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加工,构建一个顺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高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新型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在《纳税会计》课程中采用"七维四递进"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递增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强化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好与坏直接与所选的课程模式息息相关。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出发点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的走向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成长"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创建"成长性沙盘"课程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的高效课堂等实践与研究,为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基本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职业教育这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是"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和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行动体系对课程和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本文通过对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开发作比较,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实现途径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有的特征,对这一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通过全面创新教学、专业、课程以及实训途径方法,拓展"工学结合"途径,完备师资人才队伍等基本保障,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推动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职业能力,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任务着手,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模式设置的主要依据,提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沿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前进.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多年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特点研制的,是创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有益探索,该模式在全国几十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及管理类专业进行了试点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高职教育课程问题同其他教育一样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综合职业能力观为指导的高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