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说,对话的质量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文本的前期对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大家。一、与谁对话(对话对象)与文本对话,应搞清文本包括哪些对象。文本应包括作者、作品、编者。我们有的教师比较重视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而比较忽视与编者的对话,甚至置编者于不顾。这样的对话是不完全的,是片面的。作者、作品、编者组成了文本  相似文献   

2.
平静峰 《阅读》2014,(8):4-6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先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凭借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作为课堂对话"首席"的前提条件。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适度的预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鼎足而三?学生、教师和走进课本的好文章成为休戚与共的朋友?彼此争辩而又心心相印?……头一回读到课标中这样陌生而又有趣的判断,就觉得既是悬念又是挑战,为咱们小学语文教师驰骋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重要的思路。不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却不同于一般性的朋友聊天,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尴尬,就是学生一方和文本一方沟通对话有障碍,学生脱离文本,也偏离老师要求,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尤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信马由缰,毫无节制地你一言我一语,看起来热热闹闹,却完全不具备“对话”的实质意义。我们知道,名副其实的对话,一定是包含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当前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都在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但是对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具体做法的研究不深不透。本文对比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试图说明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两种对策:一是教师组织并帮助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过程趋于完整;二是教师展示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会,在与文本对话方面起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 ,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本质 ,具有平等性、差异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的基本特征。将“对话理论”具体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白” ,而是多方面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对话的最终目的 ,就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本身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文本研读,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和开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中,我巧设情境,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融合于过程和方法中。具体设想及操作如下:(一)视听与感知大自然在三年级学生心目中如童话般美丽,针对学生已有的心理基础,我借用多媒体课件(图画、音乐)创设一个诗化了的、童话般的对话情境,即在复习导人这一环节中,我让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也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理解,自致其知。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从个体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从生理方面来说,学生必须有对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能力;从心理方面来说,学生则必须有对文本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从实践方面来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理解、诠释、鉴赏、评判的能力;从认知方面来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同化、顺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参与”、“分享”、“进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多重对话实现教学过程的参与和意义的分享,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进步.虽然对话教学有益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但我们要注意,首先不是所有性质、类型的知识都适合采用对话教学,而应依据学习内容性质来选择;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学生也要学会分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再次,要着力培养师生的对话技能.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 ,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是阅读教学对话。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对话的过程来认识和实施 ,是新课标提倡的最新理念 ,也是现代教学理论在实践上的运用。实行阅读教学对话 ,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和编者主体间 ,以言语为中介进行合理的倾听与言说 ,并通过无限循环的对话交流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阅读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论题.突破课堂教学的困局,在于落实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互动是以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为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的实施,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探究是关键,有效互动是根本.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居于首要地位.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灵气的艺术,不仅需要精心设计,更需要精心点拨引导.生本对话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出"掌舵者"和"划桨者"的智慧,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不会读"向"会读"再向"主动读"迈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教材是“教学的例子”,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于其中。作为语文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愉快而又高效地学到知识,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呢?笔者认为激趣是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构成和谐课堂的要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出现过于注重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于表面甚至误读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文本和作者怀有敬畏之心;备课中也要多方参考,形成富有创意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投入饱满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学会学习"的素养。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问,旧解释学持“复原说”,新解释学持“意义创造说”。在理解与教育的关系、对教育和课程文本的态度、教师与学生在理解中的地位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等相关问题上,新旧解释学对教育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新旧解释学的“理解”都是“视界融合”的过程,教育是追求“视界融合”和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教育学不可忽视与解释学的密切关系,应当吸取解释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必须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科学而艺术地进行通读、精读、品读和创读实践,以逐步减少误读,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和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学方法被引入政治课课堂教学.笔者受CCTV-2"对话"节目启发,在阅读和参考一些专家和学者教学专著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和教学素养,而对话式教学的途径主要有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文本)、学生与社会几种.  相似文献   

20.
范如刚 《阅读》2014,(Z7):18-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围绕对话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气氛活跃,不时闪现师生智慧的话语。但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