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良 《考试》2003,(11):41-42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之一,高考试卷中年年都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试题。现将近五年高考中的这类题小结如下。一、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解题依据: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相似文献   

2.
一、明确学习要点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升降关系,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4.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有还原剂二、梳理重、难点重难点一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  相似文献   

3.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习过程中需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改变的真正原因。该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价值,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以后要学的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合价升降法1.配平依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必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2.配平标志(1)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相等.  相似文献   

5.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初中:氧化还原分立;②高一(上):氧化还原并存,本质是电子的转移;③高一(下):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④高二: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中学化学教材的这种编排,目的是分散难点,循序渐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哪些规律1.守恒规律(1)电子得失守恒:在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2)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在任  相似文献   

7.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不仅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高考的热点,因此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技巧非常重要.一、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配平“三部曲”1.先看元素化合价升降,找出得失电子的元素并标出,根据电子得失守恒,配平含变价元素分子或离子的化学计量数;  相似文献   

8.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掌握一些配平方法和技巧时感到困难.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以单质为准计算参加反应的原子个数、参加反应的化合物所有元素均发生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整体化合价法,并归纳了有机化学反应配平法、缺项配平法、待定系数法等方法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相似文献   

9.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高一新生能顺利学好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将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有关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使高一新生增强记忆,收到良好效果。一、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其特征是反应前后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降变化,以此为依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记住:“氢正一、氧负二、单质为零”。而高一多数学生对元素化合价还没有记熟,此时强化记忆,找出规律,根据在化合…  相似文献   

10.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因其命题形式灵活、考题区分度好而倍受青睐 ,是近年的高考热点之一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 ,对此类题型、解法加以归类分析 ,以期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一、考查基本概念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其本质是化学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 .氧化和还原是对立统一关系 ,既是相反的 ,又相互依存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 :还原剂(反应物 )失e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体现还原性 ,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生成物 )氧化剂 得e ,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体现…  相似文献   

11.
氧化—还原反应既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笔者在降低教学要求后的高一年级,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采用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探索课题的引入首先要求二个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指出(1)、(2)两个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化学里,按化学反应本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物质在反应中没有获得和失去电子的,叫做非氧化—还原反应;一类为物质在反应中有获得和失去电子的,叫做氧化—还原所应.对于后者反应类型多、配平复杂,下面就谈谈这类反应的配平方法.一、配平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它的表现形式是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得失电子数相等,化合价升降必相同,所以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不仅要反应前后元素原子个数相等,还要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降相等,因此正确判定化合价是配平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教学作如下探索。一、介绍基本概念按教材顺序介绍各个概念,接着以如下图示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三、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大小的判断方法:1.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2.非金属元素的氧化能力,其阴离子还原能力的判断。3.同一元素在不同价态的氧化、还原能力。一般规律:同一元素价态越高,氧化能力越强;价态越低,还原能力越强,如氧化能力时“>时“;还原能…  相似文献   

1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个难点。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交叉系数配平法进行教学,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一、配平原理:(略) 二、配平步骤举例: 第一步:正确写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式,二者之间划“——”线,标出反应前后相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第一: 第二步:用“↑”和“↓”在还原剂和氧化剂的下方标出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和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77):130-13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常考点。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掌握一定的配平技巧尤为重要。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化合价升降法"。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快速的选出"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突破点,从而正确地配平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学习阶段和教材的始终,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本理论知识,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部分知识,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清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有物质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弄清和掌握其实质及其一些关系对学习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问题 .1 弄清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 ,它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因此 ,可视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其组成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 理清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在一个反应系统中 ,氧化和还原同时存在、同时发生 .在有的物质被氧化的同时 ,有的物质被还原 .因而化…  相似文献   

18.
知识梳理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剂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发生了还原反应,本身被还原或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本身被氧化是氧化产物。2.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本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3.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为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二、化学量1.基本关系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是以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计量的,0.012kg碳-12所…  相似文献   

19.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先将常见考点例析如下. 一.判断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该类题主要以提供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主,然后根据价态变化分析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后,再利用强弱规律解答即可,一般是比较氧化性时就找氧化剂与氧化产物,比较还原性则找还原剂与还原产物.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现发表几位教师的教学体会和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法,以供参考。一、利用图表,讲清概念,找出规律。在教完新课以后的复习阶段,可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类型、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性等问题图解于下:利用上图可以联系旧知识(原子、离子)复习新知识(氧化还原),由现象(化合价的变化)看到本质(电子得失)。还可利用上、下、左、右的关系归纳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具体说来,作用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