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狼祸——雪漠小说精选》以极其真切的情感,惊人的叙事状物能力,写出了奇特的西部民风和沉重的生存现实,从而再现了西部大漠农民残酷而艰难的人生挣扎:生存的无力、生活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  相似文献   

2.
萧红在《旷野的呼喊》中关注到了抗战时期流行的宏达叙述话语遮蔽下的东北乡间农民生存现状。在这片生死场上,两代农民在纠葛的历史道义与个人欲求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萧红作品呈现了边缘地域中,底层年青一代农民的抗战行为,也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因践行民族责任走向死亡时带给父辈心灵的伤痛。在这种叙述模式中,能够体会到走向生命末期的萧红与父亲乃至世界和解的信号。  相似文献   

3.
杨争光的乡土写实小说忠实地记录了黄土地上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以及它们的存在与消亡过程.西北农民的生命意志和生存哲学,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民生存环境和生存欲求的生动再现,展现了农民强悍的生命意志,传达出作家深刻的生命忧患意识,显露出批判传统文化习俗和现实政治丑陋之处的锐利锋芒.对生存价值的追问,也体现出作家一贯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使他的小说又具有了某些形而上的哲学韵味.  相似文献   

4.
林白的文学创作 ,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 ,着力表现女性的生存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欲望。在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形态中 ,首要的任务是凸显女性话语 ,颠覆从而消解男性中心话语的统治 ,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林白用写作消解男权话语的意图十分明显 ,把女性与文化连接在一起 ,呈现女性的理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伴随城市化进程,世纪之交的文学积极关注"农民进城"这一命题,特别是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困境进行了多重演绎。审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构建,可以看出创作主体的审美取向和话语局限。  相似文献   

7.
姜杉 《文教资料》2013,(31):127-129
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房媛 《华章》2012,(21)
《活着》是一首演绎生命、讴歌生命的歌.余华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用一种近乎冰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和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9.
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为核心,老舍在小说中描摹了现代市民悲剧性的生存图景和末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显示了追求生命意义,捍卫生命尊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压抑下,新中国的穆旦领旦领悟到了生命个体的虚弱与渺小,因此诗人重审自己的生存位置,确认了自我的“小人物”身份,在自动疏离主流话语之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由表达生命个体对于时代与自我的独特感受,从而在诗歌本中建构起一个独立自足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重点就是生命教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可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珍惜生命,预防自杀、他杀?在教学实践中,生命教育又以怎样的内容和适切的方式得以有效落实?云端的生命教育,徐徐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睹她的容颜、她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进入90年代,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寓言化叙事。这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乡村层面,上升到寓言层面,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状态,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阎连科成长经历的梳理,发现少年记忆给他的神喻,对他小说中流露出来的神秘气息和寓言性的深刻影响。主要分析他作品中的生命这一寓言性主题。他通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去发现生存的艰辛和韧性。用寓言叙事的策略,以生命的特殊形式.追寻生命本身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主题贯穿干劳伦斯创作的始终。作品对死亡的呈现,既是作家一种理性的沉思,也是一种非理性潜意识的人生体验,它既表征着丑恶,展示出一种深刻而难以名状的生存焦虑和一种生存失却目的与意义的生存悲哀和恐惧,又是某种生命的新形式,寄寓着一种创造生、建构生的崭新意蕴。  相似文献   

15.
张波 《文教资料》2009,(11):25-26
《活着》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众多的苦难后依然平静地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着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要求以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话语符号、话语空间、话语过程和话语机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曾经以劳动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劳动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产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产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存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存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从劳动方法论到生产方法论再到生存方法论,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司马迁用语言进行了历史话语的建构,一是语言下的材料整合,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到生存之根。二是言语中民族精神的重构,为人类前进寻找到精神的动力。三是话语中的民族精神,以探索生命的理想追求。最终,司马迁用庞大的艺术世界,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惠特曼的战争诗主要集中在《桴鼓集》中,其战争诗通过战时情景、战地医院的图景、生命灵魂的沉思等多角度呈现出一幅战争的宏大画卷,为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惠特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诗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生命存在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自然上的人,获得自由、民主和平等是生存权力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是通向健全和平国家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常常违背生态伦理而走向自毁或相互厮杀。死亡对于惠特曼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战争诗中,诗人表述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的主题。诗人在描写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揭示了对战争中生命的感知、认识,留给人性内心上的思考与警醒。  相似文献   

19.
周睿 《现代语文》2008,(6):100-102
沉樱的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着婚恋的空虚与灰白展开,在直面女性的生存困境的同时,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自审真实地呈现出来,使其创作在女性书写转向革命话语的时代具有了另一种深切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著名的写景抒情作品,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对北平秋景的勾勒和其与南国景色的对比,抒发出自我孤独感伤的情怀,更在其中蕴含对不同生存形式的思索,象征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命形态。本文将从《故都的秋》所包含生命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探究郁达夫在文中借助北平秋色所要展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