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巨源,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杰出的诗人代表。与其交往者有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的诗人,也有不问世事的方外之士。其诗歌内容涉及广泛,不惟皇族显达,亦有胡姬妓女,荒山塞漠、荆楚吴越皆能入其诗中。无论是从杨巨源诗歌内容,还是其诗歌数量、质量来看,杨巨源在其家族乃至中唐都享誉当时、当世。长期以来,学界对杨巨源及其诗歌未予以重视。文章通过对杨巨源诗歌的研究,旨在对其人、其诗有清晰认识,并对其爬梳,进而对其诗歌意蕴、诗歌成就有完整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其接触,受其影响最深的阶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庄子不仅"游于方外",而且也"游于方内"。他"游于方外",展示了其高远而自由的人生理想;而他"游于方内",则蕴藏着其深切的现实关怀;他就是试图通过"方外之游"的自由精神,去孳乳、映照现实人生中的"方内之游",以此来拯救、提拽跌落在现实泥淖中的苦难人生。  相似文献   

4.
汪永亮 《新高考》2011,(2):18-19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与作者、作品的深层次对话,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与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十分必要。什么叫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情感、主旨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来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5.
诗歌内容是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但这也是高中诗歌教学工作中一大难点:老师难以施教,学生难以掌握。其中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那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得学生读懂诗歌和理解诗歌呢?根据本人在一线教学工作的经验,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将"三步法"运用到高中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咏怀诗》主要创作于阮籍出仕司马氏之后,由于政治上的随波逐流而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力图用一种以狂与慎为特点的行为方式树立自己的方外形象,藉此曲饰人生的难堪。诗歌是阮籍自我压抑中的独吟,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深受其人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曲饰性。这种人与诗合一的文学创作成为作者的生命需要,又融入他的哲学思考,是非常个人化的,体现了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古典诗歌自身的发展,诗歌鉴赏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表现出强劲的贯性,揭示了我国诗歌研究发展的规律。先秦是我国诗歌鉴赏的萌芽期。孔子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评价、鉴赏艺术作品的,开后来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文艺鉴赏理论的先河。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发展了孔子的诗歌鉴赏理论。先秦诗歌鉴赏理论呈现出的特点:一是零散,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逻辑。两汉诗歌批评与鉴赏在内容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诗歌鉴赏理论,在众多论述中,应首推"三序"。两汉在诗歌鉴赏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一是鉴赏理论相对系统化,二是出现一些诗歌鉴赏专著,三是两汉儒家思想得到不断地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琼 《教学随笔》2015,(4):174-175
诗歌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读"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发现诗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文钰 《考试周刊》2007,(32):31-32
在诗歌教学中,欣赏诗歌思想内容时应注重诗歌本身的内容、诗歌所处的时代的风貌、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诗歌前面的"序"、诗歌作品思想感情的多样性及诗人创作风格个别性等等。  相似文献   

10.
艾儒略《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万国图志》后最早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作。历来关于《职方外纪》的研究基本围绕"书名、作者和‘增补’问题"、"地名、地理知识和航线"、"各大文明及‘世界奇迹’"和评价等问题展开。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价值还包括:全球一体:预示海洋时代的到来;文明气象:初现中西会通的端倪。  相似文献   

11.
活动实录一:这是一个大班的诗歌活动"吹泡泡"。首先,教师出示星星、月亮、小草、露珠、一串串泡泡等小图片,引导幼儿初步观察、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幼儿基本了解诗歌内容后,教师一边朗诵诗歌的前篇,一边出示完整的诗歌图谱,"诗画"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诗歌教学,我们很多师生不能把握诗歌教学的主线,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实质、把握诗歌的灵魂就明显弱化了。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景交融的特色,从而以"景"开始,探寻诗歌的"美"。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诗歌意象以及李贺诗歌意象的概说,二是李贺诗歌中的鬼神意象分析,三是李贺诗歌鬼神意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江西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分值上升到了8分,可见其重要性。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找一些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路,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高考复习时可把诗歌鉴赏分为"初步鉴赏"和"深层鉴赏"两个层次。一、初步鉴赏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  相似文献   

15.
以"轻与重"的观念为指导对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文本细读与批评,重点关注诗歌文本中存在的"轻"与"重"的对比,分单一性、矛盾性、落差性三种不同的"轻与重"的对比角度对具体诗歌文本展开细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中"轻与重"的具体运作方式,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同样在诗歌的形式即诗歌的格律方面,甚至是内容与形式同步与交织的"轻与重"的落差场,展现出《恶之花》中诗歌创作丰富的内容与技巧。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7.
初学诗歌者,往往会因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而无法读透诗意,对诗歌的形式——语言有陌生感,对诗歌的内容——诗情缺乏深入理解。"四读法"是一种实在的学习方法,即从诗歌的字音读起,渐而读懂诗歌意思,读出诗歌感情,并获取感悟。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其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而"知人论世"作为沿用至今的文学批判方法,为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善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中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兴"是继"赋"之后产生的重要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使汉语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尽管长期以来诸家各派对"兴"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没有学者否认"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形式建构上的突出作用。本文仅从兴语音律的铺垫性、制约性、重章性和交融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兴"对《诗经》音律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