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校读《国语》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家在断句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国语》的12种版本(有两种是选本)就其中的9处断句有歧异的地方从多种角度比较同异,进行辨正,试图得出比较公允的意见,有益于对《国语》文本本身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郭万青的《〈国语〉动词管窥》在占有《国语》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语法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对《国语》动词进行全然性数量统计分析,并对《国语》文本中的一些校点以及《国语》文本具体语词进行了训诂。  相似文献   

3.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史料文本和语料文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语料价值。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一样,《国语》也面临着文本厘定的问题。对现传《国语》各个版本进行比对、梳理是确立《国语》文本的重要条件。由于《国语》成编时间较早,叠经传抄、刻印,《国语》传本、刻本之间的差异相当多。把《国语》各种版本辑合在一起进行勘校辨正,确定是非取舍,消弭《国语》各本之间的差异,就越发显得重要。文章以《四部丛刊》影印明金李泽远堂本为底本,参校明丁跋本、许宗鲁本、童思泉本和金李本,形成韦昭解《国语·晋语三》工作条目33条。在此基础上,参稽《国语》其他版本近30种,一一比对覆校,辨明文字,诠解训诂,揭举是非,推阐前贤,案以己意。以辨明《国语》各本是非及各本关系,以利于《国语》之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国吴韦昭注是目前关于《国语》最早的注本,对研究《国语》有重要价值,然其中有一些注释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国语》韦昭注10例加以辨正,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马艳 《时代教育》2012,(21):260
《国语》正文中保存了一些训诂材料,这些材料采用了据形索义、直陈语义、据境索义等多种训诂方法。对《国语》中所采用的训诂方法进行探讨,能够为训诂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7.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左丘明姓名来源失载,单姓、复姓说均有疑。左丘明当以义命名,即“佐孔丘明史”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可释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细,于是有《国语》之继”。左丘明并非盲史官。《左传》可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甚至《春秋传》、《春秋古文》乃至与《国语》合称《春秋》.《国语》,但却不可称《国语》或单称《春秋国语》。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11.
在海外汉语学习、教学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也显现出一些由于汉语本身内在差异所带来的混杂不清的教学态势。本文分析了普通话和国语的异同,从人口使用、影响范围、语音体系、注音方式、文字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学习普通话比学习国语有着明显的优势,强调只有着力阐明学习普通话的优势,才能够去大力推广普通话。  相似文献   

12.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极为重要的语类文献汇编,由于此书思想极为庞杂,各国之语的文体文风亦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其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难以寻绎.文章试图从《国语》的性质和编撰目的人手,通过分析《国语》是否全为“治国之善语”,以记言为主的材料何以能和言事相兼,甚至以记事为主的材料并存,进而从语类文献的兼容性上探讨《国语》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古今多数史家都认为《国语》是我国古代记言体史书的代表。但这种判断一方面是源于对书名和内容的表面认识,另外也没有关注到《国语》编者对《国语》体例的精心安排和对前代史书的继承和发展。《国语》并不是先秦所谓的语体书,也与实质上的记言史书有较大的区别,其重心应在叙事而非记言。《国语》与《左传》一样,应该是先秦记事史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有关《国语》怎样成书,比较集中的说法是编撰者杂取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春秋”史料而成。其实除了“春秋”一类的史料外,尚有诸如“诗”、“礼”、“乐”、“令”、“故志”、“训典”以及瞽矇口述历史等多种文献为其成书提供史料。这些文献不但丰富了《国语》的史学和文学的内涵,而且增加了《国语》的审美价值。那种认为《国语》不过是毫无润色的史料的简单拼凑,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国语》的正文具有丰富的训诂材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格式颇具规模,训诂方法灵活多样。探究《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把战争看作“狂疾”,是《国语》对战争最深刻、最闪光的认识,是先秦战争观念中最可宝贵的遗产。《国语》认为,为政者在面对战争时,除了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外,还应该具备智谋、仁义和勇敢精神。战前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时机,并坚持严明的军纪,也是取得理想结果的重要条件。遵守礼法制度固然值得肯定,但一种适应时代需要、以己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崭新战争观念正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总之,《国语》中的战争观念体现出了礼法互融、兵刑交叉的特点,对当时以及后世掌军国大政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对《国语》一书成书以来流传、研究及版本情况作历时、线性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