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3.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4.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5.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诗品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文论,历代学者不乏对其研究。但是多数研究者是把这篇文论分成几个部分单说,很少讨论其贯穿始终的品质。"真"美便是这些品质之一,真实地感受,真实地表达,真实地表现,从而"真"意盎然。  相似文献   

8.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把文章之“意”只释为文章的观点、思想,有失偏颇,思想、观点是理性的,静态固定的。古代写作论的“意”,绘画论的“意”,本质内涵指的是一种“意向”,一种“形象”。立“意”,先立一个静态固定的思想、观点,“李白斗酒诗百篇”将无法解释;今天人人作文先立一个明确固定的思想观点,再按图索骥,便没有也不可能写出有个性化的文章;陈陈相因,便没有写作的繁荣与发展。“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两者是互动的,互动才能使写作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士大夫思想模式角度,从儒、道、释三个侧面,对泰山诗作出归纳、疏理和解读。儒意诗每借泰山喻扬社会伦理或人生哲理;道意诗着意于借景抒情,重在高扬主体人格和豪情;禅意诗则以“平常心”静观万物,似有所悟,若即若离,玄然意远。三类诗各具千秋,各有不足。其利弊得失,足资当今诗人和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怀疑语言传递意义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使用大量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一做法与中国艺术古老命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不谋而合。用中国古代"言—象—意"理论分析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可以挖掘出造成该文本拥有开放性阐释空间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更是一次运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西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传意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五个必然的要素和两个或然的要素。以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为例,诗意不论多么深奥,也必须用语言去裁负,主观的意境蕴藏在客观的词义中。语教师讲诗,做的是传意的工作。诗的教学也要讲究传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论具有辩证灵活的表达方式,这是与西方古代文论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晚清文论家刘熙载的个案研究,清晰的透视这一特征,基保,虚与实,持世和持已,是与异,清空与沈百,意与法的范畴,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些重要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习惯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确定"道"的理论高标,并且将"道"的历史传承作为一种文本化的过程来看待,并由此滋生出了"通变"观的核心内涵,即将"道"本体作为具有历史穿越性的本源意识进行历史传承,而对"道"的形下现象层进行调和变通.刘勰的"通变"观就是这种历史理论范式的集中体现,并且在与同时代理论的交互影响中,为后世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进一步确立与深化,做了理论上与思维方式上的双重准备.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探寻、质疑、研究的心理习惯。以"问题意识"组织教学,可以超越原有以"教科书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合于以文论文本导读为主要方式的古代文论教学。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向古人提问",即从文学观念或文学发展史角度,依据文论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域,追索古代文论文本涉及怎样的问题,而今人对同样的问题又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样就起到了一种古今对话融通的作用,有利于将古代文论知识融会到学生总体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各方面的交流就极为广泛。由此,两国的古代文论之间镌刻着相似的文化印记。本文将在变异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文论比较研究,在"求异"的视域中,重点关注中国文论传入朝鲜后所发生的变异现象。李奎报的诗话著作《白云小说》中评点朝鲜汉诗时所提出的"诗以意为主"的主张,印见出了曹丕"文气"论的深远影响。笔者将比照两个颇为相似的文本,重点研究《白云小说》中出现的概念变异与再阐发现象,由此试图以"他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曹丕"文气"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文论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文心体大虑周。"作为一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对包括音乐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也有很多吸收和借鉴,重在论述中国古代乐论"原道"、"征圣"、"宗经"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启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