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Raabe判别法和D`Alembert判别法研究了在定理假设条件下r1与r1时的情况,而r=1时情况却没有解决。在对Raabe判别法和D`Ale-mbert判别法r=1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已有方法加以进一步推广,归结为结论———正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推广Ⅰ及Ⅱ。  相似文献   

2.
为了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本文给出一种新的比值判别法及其推广,同时证明了它优于柯西判别法.达朗贝尔判别法和拉贝判别法。  相似文献   

3.
邢新辉 《考试周刊》2009,(15):52-52
本文作者给出了函数的一致连续性的极限判别法、导数判别法,以及推广的利普希茨条件等新的判别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证明了判别傅里叶级数的Lebesgue判别法蕴含Jordan判别法.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库麦尔(E.E.Kummer)判别法给出关于正项级数的一组收敛性判别法.这组判别法是比拉贝(J.L.Raabe)判别法和伯尔特昂(J.Bertrand)判别法更为有效的方法,也是这两个判别法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有技巧性地运用阿贝尔判别法和狄里克雷判别法判别级数理论中的收敛性问题,并对他们在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判别法与数项级数判别法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被7整除的判别法的研究,发现了多种被7整除的新的判别方法.这种新判别法对以前的用"每隔三位分节,奇数位节之和与偶数位节之和的差"能否被7整除来判别一个整数是不是被7整除,有所简化与创新.同时,这些新判别法的发现,对新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与课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将正项级数审敛法推广到函数级数一致收敛上去的思想,类比正项级数的Gauss判别法、对数判别法、拟对数判别法以及它们的极限形式,得到了函数级数一致收敛的相应判别法,丰富了函数级数一致收敛审敛法.  相似文献   

9.
正项函数级数一致收敛Raabe判别法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根式判别法为基础,将正项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Raabe判别法、Gauss判别法推广成根式形式,得到的新判别法优于原有判别法.丰富了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审敛法.最后辅以例证说明新判别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正项级数审敛法到函数级数一致收敛审敛法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正项级数审敛法推广到函数级数一致收敛审敛上去,得到了函数级数一致收敛的D’Alembert判别法、Cauchy判别法、Raabe判别法和它们的极限形式,以及推广的Weierstrass判别法,并揭示了这些判别法的实质是比较两个函数级数通项一致收敛于零的速度的快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正项级数的Cauchy判别法和D′A;embert判别法进行推广,得到了关于正项级数敛散性的二个新的判定定理.  相似文献   

12.
大学各门学科地位差异的形成,源于不同主体建构的一整套评价标准。学者们按照专门化、规范化、理论化标准判定学科的学术地位;政府、大学和求学者等社会主体则根据各门学科对各自的功能意义对大学学科赋予不同的等级。在学科等级规范得到规定者和参与者的广泛认同后,等级标准遂演化为一种社会公意,控制着学科建设实践并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对正项级数收敛性的一种新的比值判别法作了进一步的推广,使其更具有一般性,从而得出相应的推论来判别正项级数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能控性判据,给出格拉姆判据更精确的表达及证明.并给出秩判据及PBH判据的另外证明.  相似文献   

15.
环境审计在我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环境审计准则的指导.环境审计准则以常规审计准则为基础,内容上突出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不同之处.环境审计准则的构建离不开对于环境审计准则构成要素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正项级数的判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正项级数的判敛法,纠正了某数学分析教材用拉贝判别法解题的一处错误,并给出了一个不存在收敛最慢的正项级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试图提供并完善一套对自由模型下单因子试验进行设计与分析的新方法,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证明.作为系列论文的第二篇,给出了自由模型下单因子试验的方差分解定理,并利用贡献率指标(也称为全局敏感性指标)得到了自由模型下单因子检验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18.
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为此将实践标准作为批判继承的认识和价值标准,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特点来扬弃传统文化,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同时又内含着将革命战争年代实践等同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观意愿,致使实践标准成为道德标准。邓小平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将实践标准落实到生产力标准上,使批判继承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之价值标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