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深入探讨小说《八月之光》综合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讲述故事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巧妙地借助不同的叙事者来建构文本召唤结构:各种眼睛看世界,各种声音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甚至互相抵触,从而刺激读者自己积极参与做出判断。在此,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理论、"游移视点"理论以及"空白"、"否定"等理论对读者解读该文本,挖掘其深刻内涵,都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点和空白构成了一个开放、动态、可创造的结构,它召唤读者对其进行建构、填补和再创造。文本召唤结构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导向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平等、开放、创造性的师生关系中,遵循文本召唤结构,作为读者的学生发挥其阅读主体地位,对文本意义进行建构与开掘,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4.
叶荣国 《教育评论》2020,(5):129-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提高有效性和可接受性。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中心""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第二文本"等核心思想。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5.
《天使,望故乡》作为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从问世起,已有多个译本流传。不同的译本在力图保持原文本风格的基础上,也在追求设置一定的"不确定性""空白"与"空缺",召唤读者参与到作品的解读中来。从文学作品的召唤性结构角度出发,以乔治·高和刘积源的两个汉译本为例,探讨译本在语音、语义、修辞、意象等多层次语言建构层中如何保留原作的风格,同时又召唤读者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来发掘文本,提高审美能力,开拓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邀约着众多译者进行多元阐释。《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形层、语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这五个层次中存在着大量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空白、空缺与否定性,能够不断地唤起解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是为了打破,以便使解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并通过填补空白和空缺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朗费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他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拥有不同的读者层。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朗费罗现象"在于它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了读者完美的"召唤结构"。依据接受美学的批评理论,以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个案探讨其在中国流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接受美学理论去分析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美国悲剧》,探讨文本如何召唤读者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的"连接",实现期待视阈,揭示悲剧幕后的语境,使文本得以具体化,从而实现文本向作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 ,译文是否明白易懂。译文的可接受性被认为是翻译的三大要素之一 (包括传译性和相似性 ) ,它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在它对译文效果和译文质量的影响。读者是译文可接受性的中心要素 ,因此 ,研究译文可接受性的中心在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与抒情文本对话是人的精神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对话中, 要充分展开想象,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之间的转化和推进。要把与文本的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平等交流的关系, 将人与物的关系转变成为一种主体间灵魂问答的关系。与抒情文本对话实质上是通过文本寻找与世界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最终提升阅读主体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is one of the schools of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The scholars of the school hold the view that literature is a performative art and each reading is a performance,analogous to playing/singing a musical work,enacting a drama,etc.Literature exists only when it is read.They maintain that reading is a trans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text,meaning is as dependent upon the reader as it is dependent upon the text.So there is no universal and absolute interpretation of a poem;rather,there can be several probable interpretations.According to their view-point,a literary text possesses no fixed and final meaning and value.Literary meaning and value are “transactional”,“dialogic”,cre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reader and the text.In this paper,the writer,with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by famous American poet Robert Frost,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in a sense,is reasonable in proving that the reality of the text lies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and in the transaction,it is the readers who bring their world of experience to activate the text.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是作者在文本中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 ,作者在与对象世界的交汇碰撞 ,与隐含读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理想化建构中完成其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然后探讨了该概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篇的互动性指语篇、说写者、听读者、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语篇的互动性有助于揭示语篇的性质,促进语篇生成和语篇理解的研究。本文以此为依据,运用语篇互动性理论构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英语精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意象追求象外、景外、味外的虚拟存在,其符号化特征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有待读者具体化的召唤结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在这个层面上审美意象与接受美学走向同一.意象符号的虚幻性、情意性、直觉性成为召唤结构自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意义上的空白,即不确定性,它是召唤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由此,作为译者的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必然会渗入自己的主观成分,又因为两种诗学观念和语言的差异,译语文本难以保留原有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原文空白进行无休止的填充,即过度地发挥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20.
统观《办法》和《条例》里所有18种公文,公文正文的中心内容都是“事”,即事件、事实、事项、事理。也就是“要读者知道某事或做某事”,因此公文正文的主要功能是知行功能,这个知行功能的中心就是“事”,具体地说,也就是知行功能中的行事功能。公文是“缘事而发”,“事”是公文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公文是行事文体,它告诉读者的主要是“是什么”、“怎么做”,因事“说”事,而不就事“论”事、感情用“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