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厉国刚 《记者摇篮》2005,(11):35-37
前段时间,在互联网的许多虚拟社区上,“芙蓉姐姐”的出现率和点击率都高得吓人。2005年8月1日,在百度上输入“芙蓉姐姐”一词进行搜索,结果共找到相关网页约313万篇,数量相当地可观。“芙蓉姐姐”现象的出现是传播生态在不断演变的一种体现.在此.新兴的网络媒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互联网.就没有“芙蓉姐姐”。正是借助了BBS、个人网页、博客等网络传播形态.“芙蓉姐姐”才被我们所注意和认识。“芙蓉姐姐”现象作为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传播的产物,有必要从传播学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BBS与报纸之间的议题互动探讨——以“芙蓉姐姐”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宁 《新闻界》2005,(6):118-120
一、前言 2005年上半年,一位人称“芙蓉姐姐”的女子迅速窜红。7月17日,在百度中以“芙蓉姐姐”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2,570,000个相关结果,三天后这一数字就增长到2,620,000。“芙蓉姐姐”原本寂寂无名,2004年她开始在水木清华BBS的Picture版贴图,因照片中的姿态与说明文字别具一格,引发了众多的回帖与讨论。不仅如此,“芙蓉姐姐”的文字和照片还被从校园BBS上转贴到了其他论坛,“从一种校园式的隐秘小天地进入了更广阔野蛮的外部网络世界,这让她大大的出名了”。2005年5月,“芙蓉姐姐”开始受到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注。至此,天于“芙蓉姐姐”的报道更是此起彼伏,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荚蓉现象”。  相似文献   

3.
李琦 《新闻通讯》2010,(11):12-14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蔚为壮观。无论是早期以文字备受关注的痞子蔡、慕容雪村、木子美,还是后来以图片或视频引人注目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网络红人”亦由一个网络新词演变为媒体高频词。这其中,“网络红人”如何得以兴起,这一现象对青少年群体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海峡两地当之无愧的话题女王,莫过芙蓉姐姐和许纯美了。在某些场合,内地人会说:“哇!你好芙蓉啊!”而台湾人则会说“这人很许纯美。”这时,两个芳名似乎有了交集,它意味着:极度自恋,对男人自有一套标准并且认为男人都爱她。  相似文献   

5.
链接黑洞     
2005年年初,芙蓉姐姐“令人喷饭”的照片、以及“狂舞清华”的视频片段在清华、北大、天涯……无数个BBS上链接、转载。  相似文献   

6.
从芙蓉姐姐到著姐、从凤姐到“Hold住姐”,当网络媒介塑造的这群另类“民星”大行其道时,大众陷入一场“审丑狂欢”中.在热情投入这场狂欢的人群中,最积极的是青少年①,大学生阶段属于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化为对他人的认同式或浪漫式依恋.他们将自己偶像崇拜的目光由家庭转向社会②,网络媒介有责任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参照和学习的社会角色或榜样.本文试图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探讨网络媒介所挖掘和追捧的“审丑民星”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权 《网络传播》2009,(12):40-41
网络从真正意义上成为缔造“草根明星”的场所应该追溯至2005年,伴随着芙蓉姐姐的迅速蹿红,被戏称为“芙蓉姐姐之父”的天涯版主陈墨也成了公认的“网络第一推手”。  相似文献   

8.
毫无姿色、也谈不上才华的芙蓉姐姐,在水木清华BBS上红透网络半边天;默默无闻、貌不惊人的邻家女孩李宇春,通过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而一夜成名;幕后策划者蒙牛集团更是声名远播,销量飙升……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个人展示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个人明星梦想  相似文献   

9.
“芙蓉姐姐”魅影下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朝阳 《传媒观察》2005,(10):43-44
互联网上多怪事。芙蓉姐姐,一个游荡在清华北大接园周边地带号称以考研为业的边缘人,曾经在北京某电子出版社任职(目前已辞职)的年轻女子,短短几个月内,她的名字成为今年第二季度的娱乐流行语,知道这个名字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老土”的标志。有人统计,在6月份,网络上芙蓉姐姐的搜索率超过了“2005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相似文献   

10.
今年伊始,中国的大众开始强烈关注一系列流行文化现象并投入巨大的热情。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群体、青春偶像“超级女生”、收视热点《大长今》等等,都成为中国今年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热点现象。如何透过这些消费文化的表层,发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新闻中国九月论坛”力邀思想界的学者,以开阔的视野与多元的视角,为您解读当代中国人价值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哄客”的仇恨快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中最奇特的年份之一。芙蓉姐姐、程菊花、流氓燕、红衣教主以及全体“超级女生”预备队,在短短数个月里大量涌现,形成巨大的“丑角”风暴,令所有的观察者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酷似一个大剧场,从芙蓉姐姐的被追捧到凤姐、伪娘的一夜走红,从贾君鹏帖子的“被创作”到养生专家身份的“被神话”,从各家电视台争夺收视率到火拼“相亲”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这一系列炒作的背后,都少不了网络推手的魅影。  相似文献   

13.
侯利强 《新闻窗》2006,(4):91-92
毫无姿色、也谈不上才华的“荚蓉姐姐”,通过水木清华BBS红透网络半边天;默默无闻、貌不惊人的邻家女孩李宇春,通过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而一夜成名;策划者蒙牛集团销量飙升,天娱公司声名远播……。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个人展示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个人梦想;蒙牛集团和天娱公司“使用”湖南卫视,提升品牌知名度,冲击市场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霍梅 《声屏世界》2010,(9):44-45
2005年以来,芙蓉姐姐、超女……充斥广播电视娱乐类节目。有人曾欢欣鼓舞地认为:“娱乐将成为中国媒体和互联网的核心母题……为中国大众的娱乐生活注入强大的能量。”然而,似乎刚开头,就走了下坡路,由他们带动起来的娱乐狂潮并没有“高扬在中国的上空”,并没有赢取应有的地位,而是走向了反面。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5.
“热线讨论”选题应严格把关其人民广播电台3月29日晚《人生热线》节目讨论了“该不该给大学生发放避孕药具”的问题。从主持人到嘉宾都主张是应该发放的。他们的理由是:在婚姻、爱情、性生活三者的关系上,原始社会是以性生活为统治的,封建社会是由婚姻关系统治性生...  相似文献   

16.
六月热帖     
《网络传播》2005,(7):78-79
天涯社区:芙蓉姐姐为什么这么红,发展论坛:如何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中青论坛:《大长今》的启示,南方社区:百年不遇洪水年年遇,强国论坛:我对《时代周刊》封面毛主席画像的解读,铁血论坛:光明回收牛奶事件反思……  相似文献   

17.
眼下,长沙市许多学校门口都有出租或出售卡通漫画的商店,漫画中的人物多是“杏核大眼、樱桃小嘴”的美少女和“长发遮脸、细腿高个”的“酷”少年。每当中午或下午放学,孩子们一出校门便趋之若鹜,老到地挑选着他们喜爱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进行”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记者都偏爱起“进行”这个词儿来。“他们检查了安全生产的情况。”——不好,一定要说“他们对安全生产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工会组织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知识。”——也不好,非要说成“工会组织职工进行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或“工会组织职工对文化技术知识进行学习”。其他如“进行讨论”、“进行酝酿”、“进行研究”、“进行规划”……触目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询诸记者、编辑,都说不出所以然,但积渐成习,似乎已成定式。有的老编辑不以为然,起初还动手改改,后来改不胜改,也  相似文献   

19.
党报,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办的机关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舆论中心,有人说她是“主流媒体”。有人说她是“权威媒体”。她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不同时期中心工作。都通过党报权威发表;她是广大群众的“代言人”,群众的生活疾苦。意见要求,都通过党报权威反映。直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的心目中,党报最有可信度,最具权威性。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20.
侯微 《今传媒》2016,(4):49-51
本文是对网络媒体中芙蓉姐姐形象进行分析,追溯了2005~2015十年间大众媒介与芙蓉姐姐共同演绎的历史.文章选取芙蓉姐姐成名史的三大焦点时刻:走红、转型和征婚,分析了每个焦点时刻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立场与倾向、芙蓉姐姐通过自媒体进行自我呈现的方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调整、芙蓉姐姐与网民的权力转换,以及芙蓉形象的建构与重构;最后透过一个经典红人的沉浮,反思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