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社会中不会产生恐婚族,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个人的婚姻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利益;传统婚姻受到各种亲缘与地缘关系的监督与限制;个人在婚姻面前没有选择压力。婚姻自主意识处于蒙昧状态。婚姻风险意识不强,个人将婚姻选择及其结果的好坏全部归结于命运和天意。内容丰富的传统型婚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空壳化”,其“家本位”特点和各种血缘地缘限制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个体的婚姻自主意识张扬,婚姻风险意识增强。城市化的推进和流动性的增强。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风险,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证明,当前的婚姻中,“凑合型”婚姻占到40%以上,从80年代以来,青年人已经开始追求理想婚姻,这么多年来为何依然存在这么多的凑合婚姻?本文试就“凑合型”婚姻的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如传统心理、尽义务心理等。  相似文献   

3.
贵州威宁县的彝族“果”支系以传统编篾手艺为其文化特征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并由此构筑了与支系内婚互为依托的竹编行业内婚婚姻模式,该婚姻模式下狭小的婚姻圈使“果”成为彝族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文化日益壮大。同时。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理论逐步形成。在明代掀起了一股追求人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受此影响,“三言”在婚姻爱情方面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婚姻“思无邪”、“耻于言情”观念的束缚,大胆讴歌爱情追求,对人正常情欲追求寄予理解和同情。但另一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受封建正统教育的作者冯梦龙又免不了要维护传统婚姻道德观念,从而使作品陷入了道德羞涩和肯定爱情追求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事实婚姻作为传统的一种婚姻存在形式,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不但尚未消失,而且还有明显增加之势。一般说,事实婚姻,就是指还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同居生活所构成的一种婚姻关系。就其未曾履行法定的“登记”程序而言,可以说它是“不合法”的,但是它又与《婚姻法》以及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所禁止的“重婚”、“姘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思想解放的初期到新世纪的今天,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上走过了一条线条分明的道路,她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认识是呈上升状态的,由对无爱婚姻的拒绝到挣脱婚姻的羁绊再到完全不要婚姻,其间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作品中“女奴”情绪的抒发,到女性自我的发现,再到人“本我”的展示,给我们表现了一个女性的全过程和反抗传统婚姻观念的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9.
受文学政治化的影响,“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打破了传统小说“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建构了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全新的爱情观。小说中这种爱情婚姻模式的出现,表明文学已彻底沦为了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相似文献   

10.
池莉小说中的“阴谋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莉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描写了“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往往是爱情“阴谋”的实施者,她们以种种手段谋取“爱情”,谋杀婚姻,从而制造了一幕幕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在对传统的“阴谋与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中,池莉无疑超越了中西方文学史关于阴谋与爱情的书写,表现了其女性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云南文山苗族婚俗在维护苗族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地位平等、恋爱婚姻自由、同宗同姓不婚等内容,具有内容的生活性、程序的非正式性、运作的内控性等特征。其婚俗存在既有可供现代婚姻法借鉴的合理部分,也有与现代婚姻法相冲突的地方。如何处理好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法的关系,是传统婚俗与现代化调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中出现了大量的媒妁群像,她们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媒妁群像是在中国传统民俗的发展流程中演变而来的,大致可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类。她们不但具有传统民俗中媒人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沾染了明代商品社会特殊的烙印。试从中国传统民俗媒妁现象的历史流变中,来探讨《金瓶梅》中出现的各类媒妁形像以及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传统婚姻制度延续数千年,严重落后于抗战新形势,极大地阻碍了妇女参加抗日斗争。于是,晋察冀边区改革了传统婚姻制度,大致分为反对虐待妇女、提倡婚姻自由和建设富裕和睦的家庭三个时期,有效地发动和组织了广大妇女,为抗战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军,并促进了妇女解放,初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不过,晋察冀边区改造旧婚姻制度的初衷是动员妇女参加抗战,而不是以妇女解放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导致了婚姻制度改革的简单化、表层化,故现代婚姻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招婿婚姻作为传统婚姻制度的补充形式,在中国婚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这一婚姻形式虽然仍处于从属地位,但伴随社会转型与人口变迁,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分别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对招婿婚姻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并就其对我国婚育、养老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她的6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中有清晰的体现。她的婚姻观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并不是完全正统的。奥斯丁的婚姻观一直在“理智”与“情感”中徘徊,但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爱情”取代了“金钱”。她最终把爱情、把男女双方真正倾心的爱慕视为婚姻的基础,冲破了当时正统的观念,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的近代社会,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婚姻缔结观念的封建性与离婚再嫁观念的不自由性两大方面,成为近代婚姻自由观念演变的历史背景。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引入、发展、顶峰等三个阶段。在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民众日益将之付诸实践。近代社会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及其实践,具有新旧杂糅性与不平衡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